逝去的手藝 金門製麵的最後背影
歲月編織的記憶
陽光穿透老屋的窗櫺,灑在垂掛的麵線上。那畫面,是攝影家林保羅在金門岳父家的製麵房裡,用相機捕捉下的最後記憶。四年前,這間製麵廠因年事已高而停業,隨著老匠人逐漸凋零,這門手藝也隨之消逝。
林保羅的岳父洪騰芳,今年九十五歲了,曾是福順製麵廠的守護者。從年輕到年邁,他用雙手與歲月拉出一道道細緻、純粹的麵線。不靠機械快速製作,也不添加防腐劑,只有簡單的水、鹽與多年的經驗累積,將金門這塊土地的風味與情感融入其中。
麵廠當初大都是給親朋好友,跟當地做小吃生意的店家,也有介紹來的客人,以及離鄉在台灣本島打拼的金門人,所以規模並不大。
金門傳統麵條素以簡單原料和手工製作聞名,僅以麵粉和鹽製成,卻富有獨特的風味與口感。
1、選料配比
高筋麵粉與鹽按比例混合,鹽需化為鹽水。
2、和麵揉團
攪拌後,反覆揉捏,使麵團細緻有彈性,需耐心與手勁。
3、醒麵靜置
蓋上濕布,靜置半小時左右,穩定麵筋結構。
4、壓麵拉薄
壓麵:傳統壓麵機將麵團壓平,再切條手工拉製,確保粗細均勻。
5、日曬乾燥:掛麵於竹竿,日曬數小時,靠多年經驗,反覆觀察翻動,防止受潮或斷裂。
老主人堅持純手工的製作方式,不僅延續了金門的飲食文化,也讓這樸實的麵條,承載著濃濃的地方情懷與人情味。因為洪爺爺年事已高,老麵條已停業,但對老金門人來說,家鄉老味道仍記憶猶新。
堅持 從手到心的製麵過程
「做麵線,靠的不是技術,而是感覺。」林保羅回憶岳父的話。從攪拌麵粉、加水、觸摸濕潤度,再到壓麵、拉麵、晾曬,每一步都仰賴手上的直覺,那是幾十年來的記憶,早已刻入雙掌與心中。
在洪爺爺的製麵房裡,有一個橫躺的老木箱,蓋子已顯斑駁,攪拌機的輪軸也滿是歲月的痕跡。「這些機具已經用了幾十年,不是現代的金屬光滑機械,而是經歷過千次萬次的製麵,留下了時間的痕跡。」林保羅說,那些機具和岳父一樣,見證著金門手工製麵的黃金年代。
攪拌好的麵糰,經由岳父的雙手反覆壓薄,放入木棍間拉長、掛起,整齊排列在支架上,讓它自然風乾。岳父常說:「靠天吃飯,天氣好壞決定了麵線的成敗。」風乾是關鍵,陽光、風的吹拂,將多餘的水分帶走,留下純粹且可長時間保存的麵線。
溫暖的麵線 濃厚的家鄉味
金門的麵線,不加任何防腐劑或添加劑。當陽光灑在掛滿麵線的木架上,整排金黃透亮的麵線宛如一幅畫,那是記憶中的家鄉味。林保羅回憶起自己從小吃著岳父的麵線長大,這碗樸實無華的麵線,是金門家庭的日常,也是一代代人辛勤的結晶。
隨著製麵的老一輩逐漸凋零,這種傳統的麵線製作逐漸失傳。現代的年輕人多外出工作,無法回鄉接手這門手藝,留下的只是空蕩蕩的製麵房,還有那些被風乾的回憶。
一張背影 最後的傳承
「我拍的最多的,是岳父的背影。」林保羅說,當他站在一旁拍攝時,總是不忍打擾岳父的工作。老一輩的人,總習慣默默付出,不善言辭,也不喜歡被拍照。「那張剪麵線的背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畫面。」他回憶起,岳父八十多歲時,仍堅持用雙手剪下每一條麵線,陽光從窗外透進來,勾勒出老人佝僂的背影,皺紋彷彿是歲月刻下的年輪,無聲地訴說著一生的付出。
如今,這間製麵廠已經停業,岳父也因年邁無法再製作。那些曾經日夜忙碌的老房子,如今靜默無聲,成為記憶的載體。林保羅哽咽著說:「這些照片,已經是絕版了。」
逝去的產業 無法重來的記憶
金門的傳統產業,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消逝。手工製麵如此,養蚵人家也面臨相同的命運。林保羅說,早年的金門人依靠雙手維生,養蚵、種田、製麵,是他們一生的勞動與堅持。如今,年輕一代走出金門,尋找新的生活,這些傳統手藝無人接手,只能停留在老一輩的回憶裡。
「記錄,是我唯一能做的。」林保羅說,作為一位攝影家,他希望透過鏡頭,留下這些即將消失的畫面,讓人們記得金門曾有過這樣一群人,他們用一輩子的時間,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味道與文化。
家鄉的溫暖 不會消失
金門的麵線,是時間與堅持編織的食物。即使傳統的製麵手藝漸漸消逝,這份家鄉的溫暖卻不會消失。林保羅說:「每當看到那些照片,我彷彿又聞到陽光下的麵線香氣,那是屬於家的味道,是永遠無法被取代的記憶。」
這些照片,是一段傳統的終結,也是最深情的告別。當麵線在陽光下輕輕飄動,林保羅的鏡頭記錄下的不只是手工製麵的過程,更是一種時代的縮影,一份對家鄉、對生活的無聲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