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花象徵吉祥美好 傳統工藝的美與堅守
纏花,又稱春仔花或繡線花,傳統上,纏花常用於婚嫁場合,象徵吉祥與美好,但隨著時代演進,纏花工藝逐漸走向藝術創作與日常用途。
纏花是一種起源於臺灣與閩南地區的民間工藝,主要利用絲線纏繞鐵絲或紙片,製作成精美的花朵與造型。它結合了剪紙、編織和刺繡的技術,以鐵絲為「筋」、紙片為「骨」、絲線為「膚」用絲線纏繞交錯,透過纏、捻、繞等多種手法,完全以手工完成。
歷史與內涵
纏花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朝時期,隨著閩南移民來到臺灣。婦女們將其視為閒暇時的手工藝,手巧者甚至將成品拿到市集販售,貼補家用。然而,由於纏花工藝純手工製作,耗時耗力,因此在家族中多以「傳女不傳子」的方式延續。
近代,由於大量合金飾品的興起,纏花逐漸被取代。但在中部地區,像彰化鹿港這樣的文化重鎮,仍保有纏花的根基。透過文化保存與工藝推廣,纏花重新成為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也在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結合中,展現新生命。
施惠雯的纏花之緣
彰化鹿港纏花藝師施惠雯表示,「我是在2012年進入鹿港社區大學學手工藝時,驚鴻一瞥發現纏花的。」施惠雯回憶起初次接觸纏花的場景,充滿了驚奇與喜愛。她原本只是抱著興趣想學些手工藝,卻因為鹿港的謝雅秀老師而身入其境。
謝雅秀是家傳纏花的工藝家,從姨婆到母親,家族中代代相傳這項技藝。「謝老師說,既然從母親手中接下這一技藝,就有義務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施惠雯解釋。
施惠雯跟隨老師學習至今已有十多年,她感嘆:「其實中間陸陸續續有中斷過,但還是會一直回來繼續做,因為有幸遇見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我們會一起分享創作互相討論,也嘗試融入不一樣的材料與技法。」
纏花製作需要極大的耐心與細緻,施惠雯說:「這是一項需要靜下心來才能完成的手工藝。當你心煩意亂時,根本無法好好創作。」她常在夜深人靜時製作,與同好透過電話討論設計。「我們總說,夜晚是創作的黃金時間。」
她還分享了與絲線建立「默契」的重要性:「拉得平,絲線自然會有光澤;但如果用力不當,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種細緻的操作,不僅鍛鍊了技術,更讓她學會與自己對話。
跨國展示 讓世界看見纏花
2016年,施惠雯參與了鹿港天后宮的盛大廟會,並藉此機會將72盤纏花呈現在祭祀宴桌上。這次展出讓她和同學受邀到澳洲雪梨參加臺灣日活動,並進而與更多手工藝大師建立連結,其中包括雲林布袋戲偶大師徐建彰老師。施惠雯說:「能和多位工藝老師一起到澳洲雪梨參加臺灣日活動,向澳洲當地學校介紹纏花的製作。他們看見我們的作品,眼神裡充滿驚歎,讓我深刻感受到台灣傳統工藝,在國外的不可思議。」
脫胎自生活,回歸於日用
「如果纏花只停留在婚嫁用途,可能很快就被遺忘。」施惠雯認為,纏花需要與現代生活結合,才能找到更多的生存空間。透過耳環、胸花等應用,纏花逐漸融入日常,讓更多人感受到它的美。
隨著時代的變遷,纏花不再局限停留於婚嫁用途,而是走向耳環、書籤等生活化設計。「藝術脫胎自生活,更回歸於日用,我們現在用絲線、珍珠板、瓦楞紙板等不同媒材進行創作,甚至結合AI製圖,把鹿港的古蹟如龍山寺、鹿港八景融入作品中。」施惠雯提到,這些創新不僅延續了纏花工藝,還讓它與現代藝術接軌,開創更多可能性。
作為謝雅秀老師的傳習生,施惠雯不僅學習技藝,還領會了老師的精神。「老師常說,家族傳給她的使命,她必須擔負起來,教會我們這一代。」目前,她正籌備師生聯展,希望透過展覽呈現纏花的多樣風貌。
「纏花的每一次創作,都是對傳統的一種致敬。」施惠雯說,她會繼續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讓它成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也讓世界看見這門獨特的手工藝術。
纏花,雖然誕生於百年前的臺灣,卻在施惠雯和許多工藝家的努力下,綻放出新的光彩。一根絲線,一雙巧手,承載的不僅是歷史,更是無數手工藝者的靜心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