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堅持 一粒米喚醒蘭嶼的文化根源

用黑小米喚醒蘭嶼的文化根源。(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提供)
用黑小米喚醒蘭嶼的文化根源。(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提供)

【記者廖儷芬/台東報導】

在台東蘭嶼島的清晨,陽光灑落田間,一片片黑小米的穗頭隨風輕擺,彷彿低聲訴說著過去與未來的故事。這片黑小米田不僅是土地的回應,更是文化與產業交織出的奇蹟。十多年來,蘭嶼青年謝焦雷克用雙手與信念,復育了這項曾經瀕臨消失的傳統作物,為蘭嶼帶來文化復興與農業創新的雙重成果。

十多年來,蘭嶼青年謝焦雷克用雙手與信念,復育了這項曾經瀕臨消失的傳統作物。十多年來,蘭嶼青年謝焦雷克用雙手與信念,復育了這項曾經瀕臨消失的傳統作物。(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提供)

福氣與祝福的種子 承載豐收與情誼

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表示:「黑小米在蘭嶼的達悟文化中,不僅是一種傳統穀物,更是一種福氣的象徵。」達悟族人將其用於祈求豐收的祭儀中,甚至視為珍貴的禮物,象徵對友人的深厚情感。然而,隨著現代化耕種習慣的改變,黑小米的種植逐漸被放棄,田野中也看不到它的身影。這項原本蘊藏豐富文化意涵的作物,幾乎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中。

蘭嶼青年謝焦雷克用雙手與信念,復育了這項曾經瀕臨消失的傳統作物。蘭嶼青年謝焦雷克用雙手與信念,復育了這項曾經瀕臨消失的傳統作物。(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提供)

謝焦雷克:用土地找回文化的記憶

「我想讓下一代還能知道什麼是黑小米。」帶著這份初心,蘭嶼青年謝焦雷克在外地完成學業後,選擇返鄉,開始復育黑小米的計畫。他的父母起初對此舉有些疑惑,畢竟種田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然而,謝焦雷克相信,黑小米不僅僅是一種作物,更是族人文化的核心之一,失去它,就等於失去了蘭嶼的一部分靈魂。

在台東蘭嶼島的清晨,陽光灑落田間,一片片黑小米的穗頭隨風輕擺。「我想讓下一代還能知道什麼是黑小米。」謝焦雷克說。(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提供)

復耕的過程充滿挑戰。起初,僅靠零星的傳統知識與農業技術,謝焦雷克與少數志同道合的族人一起摸索種植方法,嘗試用天然方式克服病蟲害,最後透過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輔導,並讓黑小米適應現代化的耕作方式。一步步的努力,終於讓這項珍貴的作物,再次在蘭嶼的土地上茁壯。

謝焦雷克相信,黑小米不僅僅是一種作物,更是族人文化的核心之一。謝焦雷克相信,黑小米不僅僅是一種作物,更是族人文化的核心之一。(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提供)

黑小米的新生 產品與故事的結合

為了讓黑小米的故事能夠走得更遠,謝焦雷克與當地農友決定不僅種植,還將黑小米加工製成更多元化的產品。他們推出了適合孩子的黑小米米香,讓這份傳統食材以更親民的方式進入現代生活;此外,還研發了風味獨特的黑小米酒,讓人品嚐時,彷彿也能感受到蘭嶼的陽光與海風。

黑小米的商品化不僅提高了族人的收入,也重新喚起了族人對這項作物的驕傲。為了擴大影響力,謝焦雷克積極參與農村再生計畫,與地方團隊合作,透過「萬物糧倉.台東嚴選」等平台,將黑小米產品推廣到全台灣,甚至讓它走向國際市場。

研發了風味獨特的黑小米酒,讓人品嚐時,彷彿也能感受到蘭嶼的陽光與海風。研發了風味獨特的黑小米酒,讓人品嚐時,彷彿也能感受到蘭嶼的陽光與海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提供)

以合作社為起點 開創蘭嶼未來的可能性

未來,蘭嶼的黑小米將不僅僅是一項農業產品,更是一種文化力量的象徵。謝焦雷克計劃成立產業合作社,結合農村再生與跨域合作,讓更多具文化價值的農產品能夠面世。他的願景是:以文化為基礎,讓蘭嶼的農業產業擁有更穩固的根基,並在保有傳統的同時,融入現代化的創新。

以合作社為起點,希望開創蘭嶼未來的可能性。以合作社為起點,希望開創蘭嶼未來的可能性。(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提供)

一粒米的奇蹟 是大家的共同努力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成果,而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結果。」謝焦雷克總是把榮耀歸於族人與土地。他認為,黑小米的復興故事,讓族人更理解文化與自然的聯繫,也為下一代種下希望的種子。這些希望不僅來自黑小米的復育,更來自族人團結一心、守護文化的決心。

黑小米復耕的成功,為蘭嶼帶來的不僅是經濟上的轉機,更是一種文化的重生。每一粒黑小米,都像是一顆微小但堅韌的種子,在土地與人心中萌芽,孕育出一片充滿希望的未來。

透過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輔導,並讓黑小米適應現代化的耕作方式。透過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輔導,成立合作社。(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臺東分署提供)
延伸閱讀
池上.秋收 療癒稻田間
2024年11月13日 | 29天前
康芮颱風釀全台60萬戶停電
2024年10月31日 | 1個月前
捕捉台東池上之美 攝影家的輕旅行
2024年10月21日 | 1個月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