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藝術 視覺饗宴
「寒冷時,茶會帶給你溫暖;燥熱時,茶會使你鎮定;沮喪時,茶會替你鼓舞;亢奮時,茶會令你冷靜。」——前英國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09~1898)。
喝茶的傳統,可追溯到數千年前。紅茶、白茶、烏龍和綠茶,都來自常綠灌木茶樹的葉子。據傳茶樹發源自東南亞中部,大致方位在現代中國、印度和緬甸的交會處。
茶從中國傳播至絲綢之路的東部地區,並逐漸在日本、韓國等地廣受歡迎。17世紀的葡萄牙和德國商人,將茶帶到了歐洲。喝茶在西方日漸成為文化現象,在社會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包括在裝飾藝術和美術當中。
王后的茶
在亞洲以外,與飲茶關聯最密切的國家,非大不列顛莫屬。這種飲品的盛行可追溯至1662年,那一年英王查理二世(King Charles
II)與葡萄牙公主布拉干薩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Braganza)聯姻。在那之前,英國人僅將茶作為藥材使用。新王后對日常品茶的鍾愛,促使宮廷貴族紛紛仿效。茶因此逐漸成為一種社交飲品和身分象徵,主要原因是它極為昂貴。
在18世紀之前,只有上流社會負擔得起中國進口的茶葉及其重稅;而且,最初所需的茶具也全部從中國進口。茶具的昂貴精美,進一步提高了人們對這種飲品的嚮往。到18世紀末,飲茶已經在中產階級中成為時尚、廣為普及,而且茶具也開始在歐洲製造。
王室茶會
隨著茶葉消費量持續激增,一種新的藝術形態在1730年代初期出現,稱為「交談畫」(conversation pieces)。最初,這些作品的贊助人和收藏者是王室和貴族,但對這類畫作的興趣,迅速蔓延到了中產階級。這一類別的藝術作品通常尺幅較小,描繪的是非正式的人物群像,以家居或花園作為背景。許多畫作呈現了人們品茗的場景,其中一幅名作是查爾斯‧菲利普斯(Charles Philips)1730年創作的《聖詹姆斯哈靈頓伯爵府的茶會》(Tea Party at Lord Harrington's House, St. James's),現藏於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
菲利普斯的畫家生涯僅短短十年,而他卻是交談畫創作的領軍人物,學界普遍認為,這幅畫是他最有雄心的創作。切特溫德伯爵(Lord Chetwynd)委託畫家創作這幅作品,以裝飾自己的鄉村宅邸。伯爵本人也出現在畫中,即右側中央桌旁的打牌者。不過,畫面的主題實際上是哈靈頓伯爵(Lord Harrington)倫敦府邸舉行的社會名流茶會。
茶會主人哈靈頓伯爵並未在畫中出現,因為畫作創作之際,他正在執行外交任務。這幅室內場景的構圖嚴格對稱,是菲利普斯作品的典型特徵。房間裝潢極為考究,追隨最新時尚潮流,門和壁爐上方裝飾著靜物畫和理想化的風景畫,牆上垂著錦緞幔帳,地面則鋪著土耳其地毯。
藝術家精細的描繪茶具的每一細節。成套的青花瓷器可能是從中國進口的;而銀光閃閃的大水壺,則表明它是當地製造的,因為在這幅畫創作的時代,歐洲銀匠已經開始打造自己的銀器來泡茶。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一組1738~1739年的茶葉罐和糖盒三件組,展現了銀匠保羅‧德拉梅里(Paul de Lamerie)的精湛技巧、創新精神和華麗美學。
儘管德拉梅里出生於荷蘭,父親是胡格諾派信徒,但他的職業生涯卻在倫敦度過;在那裡,他獲得了極高的聲望和貴族的資助。這套作品被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述,每一件都是長方形,頂部的橢圓形框飾內有「鏤刻的陸地、城市和海景」。其他裝飾還包括獅子、小天使、海洋生物、貝殼、花朵以及茶樹葉子,後者最為切合主題。
中國瓷器 歐洲掀起風潮
除了「交談畫」外,靜物畫也常以茶具為題材。《靜物:茶具》(Still Life: Tea Set)是瑞士藝術家讓-艾蒂安‧里奧塔(Jean-Étienne Liotard,1702~1789)於其藝術生涯的最後十年創作的。
里奧塔出生於日內瓦,曾在巴黎接受訓練。他遊歷四方,在倫敦、荷蘭、維也納、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工作過很長一段時間,然後才回到故鄉。里奧塔以精妙的柔和色彩(pastel)和精緻的顏料運用聞名,擅長肖像畫和風俗場景。藝術生涯後期,他以茶具和咖啡器具為題材創作了一批靜物畫。如今,這些畫作中只有五幅為人所知。
洛杉磯蓋蒂中心收藏的《靜物:茶具》,展示了昂貴的中國瓷器和銀湯匙。畫家或曾將畫作擺放在工作室,以向客戶展示他的優雅風格以及描繪體積、質感和光影的功力。畫中有個托盤,上面擺放著茶壺、糖碗、牛奶壺、有蓋的花瓶,以及六套杯碟。
即使擺放著奢華的下午茶用具,場面卻是一片凌亂。精緻的杯子或倒放或側躺著,閃亮的茶匙四散無序,塗了奶油的麵包屑撒在托盤上。博物館這樣描述:「藝術家透過結合這些透明、能反射光芒,且圖案鮮豔的物件,成功展現了鮮明的視覺對比。」
歐洲的品茶愛好者對中國製或受其風格影響的瓷茶具,情有獨鍾。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一把1770年前後(乾隆中期)燒製的茶壺,飾有成群人物的彩繪紋飾,與里奧塔畫作中的茶壺很接近。
而博物館的這件藏品,是中國的瓷廠專門為歐洲市場製造的。隨著對茶具的需求日增,歐洲的瓷器製造廠也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自1740年代起,英國本土的工匠們開始製作各式各樣的瓷茶壺,有的粗獷,有的逗趣,有的奢華,有的甚至還有政治寓意。歐洲人對於亞洲風格、特別是經典中國青花瓷的熱情歷久不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另一件製作於1770年前後的藏品飾有植物紋樣,是由英國王家伍斯特(Worcester)瓷器工廠製作的。
「五點鐘茶會」
茶文化在19世紀繼續受到推崇與發展。現今經典的下午茶模式,乃由貝德福德(Bedford)公爵夫人於1840年開風氣之先。儘管當時飲茶受到各個社會階層的喜愛,但在高級社交場合,茶仍是精緻和優雅的象徵。
《五點鐘茶會》是朱利厄斯‧勒布朗‧斯圖爾特(Julius LeBlanc Stewart)的一幅絢麗畫作,所描繪的就是這樣的社交場景。作品一經問世就獲得一致好評,至今仍備受珍視。上一次它在2019年蘇富比拍賣會上拍賣,以188萬美元(約新臺幣6千萬元)高價成交。
斯圖爾特出生於美國,成長於巴黎,並在養育他的這座城市度過了藝術生涯。人稱「來自費城的巴黎人」的他,活躍於上流社會。在他那些構圖繁複的群像畫中,經常可以見到大亨、貴族、藝術家、演員及僑民的身影。
這幅畫據信描繪的是旅居海外的美國人,在巴黎畫室舉辦的茶會。藝術家將自己融入畫中:最左側的側臉就是他的自畫像;他的牧羊犬吉尼(Jinny)則在右側入畫,牠正翹首期待從茶桌上得到零嘴。
沙龍的內部裝潢與菲利普斯的茶會畫作一樣奢華,體現了19世紀末對異國裝飾藝術的喜好。這個時期的美學運動,特別鍾愛日本風。這種風格從畫中的折疊式屏風和彩繪宣紙窗簾中可見一斑,柔和的午後陽光從窗戶透入,照亮了奢華的陳設,和打扮時尚、正在聊天品茶的賓客。
人們很容易想像《五點鐘茶會》的奢華場景中,會有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收藏,Tiffany公司1880年製的銀茶壺。創立於1837年的蒂芙尼公司(Tiffany & Co.)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品牌之一,經營販售鐘錶、珠寶和銀飾等,在19世紀晚期以日本風設計聞名。
博物館介紹:「事實上,Tiffany在1878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銀器大獎,評委們推崇該公司日本風格銀器的獨創性和精湛技藝。」這把令人驚豔的茶壺,兩面分別裝飾著奇思妙想的魚類和爬行動物,還配有玉製壺蓋頂飾,以及象牙和銅作細部裝飾。
藝術家和工匠們不斷從茶中獲得靈感。隨著時間推移,新的美學、風格成為時尚,而茶在社會和藝術上的重要性始終如一。無論您喜歡哪一種茶(your cup of tea),這些美麗的藝術品都堪稱視覺饗宴。
原文「The Art of Tea」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作者簡介:
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關於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