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談風雲》【秦皇漢武】 第四十一章 興利之臣(貳)
為了幫助漢武帝解決財政問題,桑弘羊制定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經濟政策,其利弊爭論至今不能斷絕。這些政策主要包括整頓幣制、算緡告緡、均輸平准、鹽鐵專賣這四個方面。
我們先說一下幣制改革,秦代統一貨幣的時候,貨幣的形狀統一為外圓內方,象徵天圓地方。秦代的錢都是用銅鑄的,叫做半兩錢。那個時候一兩相當於二十四銖,一個錢大概是十二銖,秦代的錢是很重的。到了秦朝末年,由於發生了很多戰爭,特別是楚漢戰爭,以及漢高祖開國之後不斷打擊異姓王,國庫匱乏,於是漢高祖決定讓民間自己鑄錢。當時鑄的錢是三銖錢,即一個錢的重量是三銖,相較於秦代,相當於發生了400%的通貨膨脹,其實很多民間鑄的錢,連三銖銅都不到,這就帶來幾個問題:一個問題是市面上流通的三銖錢大小不一、重量不一,等於是貨幣不統一,不統一就沒有信用,因為我一個重的錢,熔化了之後一切兩半,一半甚至比你一個錢還重,那你花錢的時候怎麼算呢?再一個就是由於民間鑄錢,帶來地方豪強的興起和諸侯王的驕縱。漢景帝期間發生過「吳楚七國之亂」,吳國之所以能造反,就是因為吳王劉濞自己鑄錢,這也是大漢政府在經濟上失控的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鑄幣的成色不足,很多人不是用好的銅來鑄幣,他們往銅裡面加一些便宜的金屬,如鉛、錫等,這樣貨幣質量也不好。到了文景時期,貨幣已經非常混亂了。
禁民間鑄幣 漢武帝收回鑄幣權
漢武帝希望能夠整頓貨幣,他曾經多次試圖禁止民間鑄幣,但很多人不聽。於是,漢武帝制定了嚴酷的法令,只要發現有人私自鑄錢就處以死刑,當時全國處死了幾十萬人。但是由於鑄錢的利潤太高了,你去種地哪有自己印錢爽,是不是?所以民間私自鑄錢,屢禁不止,而且當時政府鑄的錢質量很差,民間鑄的錢質量也很差,分不出來哪一個是政府鑄的、哪一個是民間鑄的。後來漢武帝就把全國的銅全部收回來,把市場上流通的莢錢(份量不足的錢)全部收回來,禁止在市場上流通。
收回來後,統一交給上林三官,由他們來鑄五銖錢,這種五銖錢的質量非常好,而且份量很足,這樣民間再私自鑄錢,已經無利可圖,因為鑄錢的成本基本就是貨幣的流通價值。通過這種方式,漢武帝使中央收回了鑄幣權,從此以後,民間再也沒有人私自鑄錢了。幣制改革是漢武帝整頓財政的一個重要方法。
偷稅漏稅 一經查實財產歸零
漢武帝手下有一個御史大夫叫張湯,這個人是一個酷吏,在《史記‧ 酷吏列傳》中,
描述了一些用嚴酷的手段打擊豪強和處理民間罪犯的官吏,張湯就是其中之一。張湯曾經同桑弘羊一起向漢武帝提過兩個建議,一個是算緡,一個是告緡,並負責推行算緡告緡制度。
「算緡」是古代詞彙,翻譯成現代詞彙,就是徵收財產稅。當時是徵收商人的財產稅,徵收標準是每2,000錢交120錢,相當於6%的稅率;如果一個商人不是這個手買進來、那個手賣出去,而是出售自己生產的產品,既生產又經營,就是手工業者,則是每4,000錢交120錢,相當於3%的稅率;同時有一輛車的話,徵收120錢,有一艘船的話也徵收120錢,這就是當時的算緡制度。
當時漢代人的收入是一個什麼概念呢?一戶家庭,授田百畝,就是一個家庭有100畝地,一畝地可以打1.5石糧食,100畝年收入150石糧食。當時一石糧食大概是30錢,所以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收入是4,500錢。按照張湯定的算緡制度,大概要多繳3%~6%的稅,總體算下來,當時百姓交給政府的稅大概是10%左右,有時多一點,有時少一點。
徵收財產稅的時候,大家應該可以想像到民間的反應是什麼樣的,當時的商人紛紛
把自己的財產都隱藏起來,不向國家如實報告。於是漢武帝決定採納告緡制度,所謂「告緡」就是舉報。如果有人有財產但是不向政府申報,或者申報不實,比如他有兩輛車,但只報了一輛,一旦被人舉報,並被發現舉報屬實的話,所有財產將全部被沒收,還要被發配到邊疆戍邊一年,制度非常的嚴厲。舉報的人可以得到被告人家產的一半。
這個政策一推出,很多人都去舉報,告緡政策從西元前114年到西元前111年,一共持續了三年,成效非常顯著,當時政府的倉庫裡堆滿了錢,沒收了很多土地和奴僕。當時規定經商需要一種特殊的許可叫「市籍」,有市籍的人可以在市場上做買賣,但不允許有土地,如果你有市籍又有土地的話,一旦被告,那麼你的財產就會被沒收。在漢武帝實行告緡政策的那三年,中等以上的家庭,可以說整個中產階級,基本全部被消滅。告緡搞得全國上下人心惶惶。有一年很長時間不下雨,卜式說,只要把桑弘羊扔到大鍋裡煮了,天就會下雨。可見當時的人對桑弘羊確實是非常反感。
開啟兩千年鹽鐵專賣制度
桑弘羊還幫助漢武帝推行了鹽鐵專賣制度。漢朝初年開山海之禁,即民間可以自己冶鐵、煮鹽。當時民間出現了很多大企業家,如孔僅、東郭咸陽就是靠賣鐵和賣鹽發財的,就像美國的鋼鐵大王卡耐基一樣。後來漢武帝決定把鹽和鐵的利益收歸政府所有,實行鹽鐵專賣制度,民間可以生產,但是必須用官府給的生產工具,在官府指定的地方生產,產品也只能賣給官府,由官府來負責銷售。這個鹽鐵專賣制度也幫助政府增加了很多收入。
調節物流 控制物價
桑弘羊還給漢武帝提出了實行均輸和平准這兩個政策的建議。這兩個政策現在看來非常的先進。所謂「均輸」政策,就是對物流進行合理的管理。當時如果某個地方有某種土特產的話,必須先把這種土特產運到京師去,然後什麼地方需要,再從京師運出來,整個的費用都由納稅人自己來負擔,這就非常的不合理。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比如說河南有一種土特產,山東省需要,但是當時不能從河南直接向東運到山東,而是先向西運到長安,再從長安運到山東,繞這麼大一圈的話,運輸的費用就很高。桑弘羊建議全國設立均輸官,對物資的流動進行管理,有了這個機制以後,山東需要的這種東西,就可以從河南直接運過去,這樣大大地降低了商品的運輸成本。政府調節物流,當然也從中拿到了很多的收入。還有一個政策叫平准,所謂「平准」就是政府來調節物價。東西運到京師之後,京師會把東西儲存起來,如果市場上需求量大,而供應量小的話,物價就將上漲,這時政府就把儲存的東西拋出去,把物價降下來;當物價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政府再把這個東西買回來,這樣的話,政府等於是高拋低吸,所以政府也能夠從中盈利。
桑弘羊幫助漢武帝在四個方面做了一些政策調整以增加財政收入,即整頓幣制、算緡告緡、均輸平准、鹽鐵專賣。這些方法確實解決了漢武帝的財政問題,使得漢武帝的開邊大業、大的工程能夠一直持續下去。當然這些政策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政府到底是不是應該如此深地介入經濟?政府是不是應該與民爭利?
漢武帝晚年對他的政策進行了重大的調整,從過去的開邊、做大的工程,轉為與民休息。這些政策調整其實是源於一個讓人扼腕嘆息的宮廷慘禍,這場慘禍造成幾萬人冤死。那麼這又是一場什麼樣的慘禍呢?請看下一章《巫蠱奇冤》。(待續)
編注:本文根據章天亮博士的大型講史系列節目《笑談風雲》之《秦皇漢武》影片版整理而成。
《笑談風雲》是新唐人電視台製作的影片版中國通史,目前出版了《東周列國》、《秦皇漢武》、《隋唐盛世》、《兩宋繁華》、《大明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