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風光不再 中企也想「去中國化」

專家表示,美中貿易戰、科技戰越演越烈,「中國製造」已風光不再。(AFP)
專家表示,美中貿易戰、科技戰越演越烈,「中國製造」已風光不再。(AFP)

【記者陳霆/綜合報導】

【大紀元2023年01月06日訊】(大紀元記者陳霆綜合報導)美中持續脫鉤,兩國之間的科技戰也越演越烈,「中國製造」已成了一塊引起國際市場反感和監管審查的招牌。在這種情緒下,中企也出現「去中國化」的趨勢。

據《南華早報》報導(鏈結),越來越多的中企試圖將他們的形象和業務「外國化」,以保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一位不願具名的跨國公司公關經理表示,該公司的介紹資料稱其在美國、歐洲和另一個亞洲國家設有「運營總部」,但沒有提及深圳,儘管其官網將深圳列在「總部」的列表之中。

這位經理還表示,該公司也計劃將產能轉移到中國之外。

該公司不是單一案例,另一家在美國有業務的中國公司也表示,他們現在的目標是儘量保持低調,試圖應對新限制和政治紛爭。

近年來,國際上對中共政權的不信賴,影響了人們對中國企業的看法。因為在中共「軍民融合戰略」之下,許多私人企業事實上是中共觸手可及的滲透目標,北京藉此竊取了大量的知識產權。許多戰略專家呼籲美國政府推行更多舉措,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使戰略工業部門與中國經濟進一步脫鉤。

在俄烏戰爭爆發後,中俄緊密的關係,也讓美國和其它許多發達經濟體對中國(中共)的負面看法比例激增。據皮尤研究中心去年的調查,82%美國人對中國持負面看法,創下歷史新高。

這種負面情緒,影響了在美中企。專家表示,這讓一些跨國中企走上了「去中國化」的道路,紛紛試圖「隱瞞和掩飾」(duck and cover)他們與中國的關係。

紐約諮詢公司「北美生態系統研究所」(North American Ecosystem Institute)的克里斯‧佩雷拉(Chris Pereira)表示,在當前的緊張氣氛中,任何企業被貼上「中國」的標籤,都可能「非常危險」。

「中國的標籤可將公司與地緣政治聯繫起來」,佩雷拉說,「我們看到中企有一個主要的增長趨勢,它們的目標是『去中國化』(de-China),使其形象和業務本地化」,才能提高生存機會,並減少監管風險。

一些有爭議的中企,也試圖將總部移出中國,希望減少損害。

例如中國快時尚公司SHEIN(希音),在面臨諸多抄襲指控、健康和人權爭議後,已於2021年底將其資產和總部遷至新加坡。SHEIN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許仰天(Chris Xu)也已成為新加坡永久居民,據稱還申請了公民身分。

對中共的不信任,是川普(特朗普)與拜登兩任美國政府的共識。2022年,拜登政府推動「友岸外包」,並通過了《芯片法案》,旨在將供應鏈轉移回本國或友好國家,與中共競爭和抗衡。

在這種氛圍下,佩雷拉指出,現在許多中企,試圖將自己定位為「來自香港、新加坡,甚至是紐約,同時在中國設有官方總部」。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中國海外投資部的張曉青(Shau Zhang)說,中企「別無選擇,只能將一切都本地化」。

然而,她說,在美國經營的中企仍未將高管人員本地化。她指出,韓國和日本公司90%以上「最高管理人員」(C-suite staff)已本地化。

然而,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伊拉利亞‧馬佐科(Ilaria Mazzocco)指出,確定這種脫鉤是否只是形象重塑,或這些企業真的試圖打造新供應鏈,仍然很重要。

例如,一些中國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正在東南亞國家組裝產品,但這種「重新布局」,主要只是為了避免關稅。

她表示,中企「可能會使一些資產或形象多樣化」,但不容易真的成為一個外國企業,因為「在許多情況下,他們的整個商業模式都建立在中國生產所節省的成本之上」。

責任編輯:葉紫微#

延伸閱讀
中國≠中共 13個理由(1)
2022年12月28日 | 1年前
上將不敵病毒 多名共軍亡
2023年01月05日 | 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