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名臣曾國藩 考試時也常緊張過頭
「老師,我好緊張啊,你說我這次考試能考好嗎?」在考試前,經常會聽到一些學生這樣問我。這類學生一般對待學習很認真,平常作業完成情況也很優秀,但在考前卻表現得特別焦慮、沒有自信心;平時的小測驗一般都考得很好,但越是重要的考試,反倒越緊張。
在考場上,這類學生通常會緊張得手心冒汗、坐立不安或腦袋一片空白,平常會的題目很多都做不出來;可是下了考場之後,思路又馬上清晰起來,知識又湧現出來了,真是懊悔的了不得。一、兩次下來,他們就會對考試產生恐懼心理,越來越緊張和焦慮,考試成績也一塌糊塗,和平常的成績表現完全不符。
越緊張越考不好、越沒信心
有一個學習很努力的男孩,每次臨近考試他就會很不安,我帶著他複習時,他都會問我很多他已經熟練掌握的題型。我對他說:「你不用那麼緊張,考試的題型你基本上都學會了,而且平時作業和小測驗幾乎全對,這次考試對你來說不會太難。」他聽後並不覺得慰藉,反而更加焦慮了,他說:「老師,萬一這次考試出的題都很奇葩怎麼辦?你說會不會出一些平時沒有學過的題型?」
我安慰他不要亂想,學校出題80%以上都是基礎題,會照顧到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水準的。但是他還是沒聽進去,仍然心神不寧的。結果他每次考試的成績,都遠遠低於他平時的水準。我覺得這樣子下去不行,就問他:「你每次都這麼緊張考試,是不是害怕考試失敗?」他沮喪的點點頭,於是我講了一個曾國藩七次科舉的故事給他聽。
【名人小故事】七次科考才成功的曾國藩
曾國藩是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他從十四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考了六次都名落孫山,到了第七次才考中。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那曾國藩又是怎樣從失敗中爬起來,最終獲得成功的呢?
在中國古代,如果考科舉的人三次都不中,他就會被街坊鄰居掛上「老童生」的外號。在曾國藩幾次考不中後,周圍人對他的嘲笑和評頭論足,讓他心情煩躁又自卑,以致於更加的急於求成,想在人前證明自己。在他20歲時,曾國藩的父親安排他去當時非常有名的衡陽雙桂書院求學,他更加的刻苦勤奮,可是接下來的兩次科舉考試他又失敗了。
曾國藩的父親一直鼓勵著他,他自己也沒有氣餒,暗自發誓一定要求取功名。他靜下心來,總結了前六次科舉考試的失誤,改變了以前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不斷磨練自己詩詞的能力。道光十三年,曾國藩去參加第七次科舉,考試中他汲取了之前的教訓,他沒有急著下筆,而是在腦中構思好完整的文章思路後才開始寫,終於考中了秀才。第二年,曾國藩參加了舉人考試,一次成功,成為了湖南省第三十六名舉人。道光十八年,28歲的曾國藩進京趕考,高中進士,因為當時清朝的進士平均年齡在37歲,所以曾國藩成為了當時很年輕的進士。
* * *
聽我說完曾國藩的考試經歷,學生問:「不知道他回頭看自己當時考試經歷是什麼感受?」我就給學生看了曾國藩對他九年考秀才的痛苦生涯回憶:「余平生科名極為順遂,惟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進,未嘗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試場之詩文太醜而已。至今思之,如芒在背……」
我說:「曾國藩的優點就在於他愈挫愈勇,並沒有因碰到挫折就一蹶不振,這必須要強大的心理,才能抵抗住這九年的失敗。你現在的小失敗和他比,是不是不值一提了?」學生想了下,忽然明白似的笑了。後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變得越來越強,不再害怕考試的失敗。即使失敗了他也會從中總結教訓、找出原因,成績也漸漸達到了他應該有的水準。
在面對這種考試心態不穩定的孩子,其實就是要找到他心中真正的心理陰影在哪。不斷激勵他,給予他正能量和肯定。讓他知道古代名人在遇到和他一樣的境遇時,是怎麼做的。這樣他就會有一個方向和動力,不會一直迷茫的在自己的小圈子裡碰壁,繼而學習上就會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