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物卡關 立陶宛籲歐盟反制北京
立陶宛媒體2日報導,部分企業對中國出口再遇挑戰,中共海關傳已將立陶宛自電子作業系統移除,貨物無法清關。立陶宛政府正尋求與歐盟協調,集體反制北京。
調查報導為強項之一的立陶宛新聞網站15min援引一名木材出口商說法指出,在中國的貿易夥伴無法為他近日抵達上海的貨櫃清關,因為在當地海關電腦系統內,自12月1日起就不再有立陶宛這個國家。立陶宛產業聯合會主席楊努列維丘斯(Vidmantas Janulevičius)證實此事。
這名木材商說,數名中國代理商告訴他立陶宛「被刪除」的消息,且除了上海,其他港口也有貨物無法清關的問題。
他的中方夥伴向他轉述海關的說法,亦即貨物只要與立陶宛有關聯,就會被中方拒收。實際案例也顯示,貨櫃可以從德國或任何其他歐盟國家啟程,但只要有任何文件或「證據」顯示貨物與立陶宛有關,就無法進入中國港口。相關資訊獲立陶宛規模最大木材貿易商之一Sprusas證實。
立陶宛中國貿易協會(LCTA)執行長拉德維拉維丘斯(Rokas Radvilavičius)告訴波羅的海通訊社(BNS),中國官方目前未正式發布禁止進口立陶宛貨物,但相關禁令不排除是「內部指示」。
立陶宛外交部及經濟暨創新部皆表示未接獲任何官方資訊。外交部回應媒體詢問指出,知道立陶宛貨物進港清關可能遭遇人為阻礙,將持續蒐集資訊,並已與歐盟聯繫,尋求集體反制中共。
立陶宛經濟暨創新部長阿爾莫奈特(Aušrinė Armonaitė)則說,對相關情況已有所準備,將協助遭波及企業取得必要的周轉資金、提高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擔保額。她提到,立陶宛與中國的經貿難題需歐盟介入、集體應對。
楊努列維丘斯指出,歐盟是共同市場、政治共同體,今天中共將立陶宛自地圖抹除,未來難保不會有其他國家面臨類似遭遇。
他並預測,中共官方對外可能將給立陶宛設下的貿易障礙詮釋為「誤會」或「意外錯誤」,但暗中繼續製造麻煩,一如俄羅斯在阻礙中東歐國家減少對其石油、天然氣依賴時,慣用的兩面手法。
立陶宛外交委員會主席帕維里歐尼斯(Žygimantas Pavilionis)向當地媒體表示,專制集權政體本來就無所不用其極,因此經營相關市場的企業要有承擔風險、為自己所做決策負責的準備。
阿爾莫奈特此前接受立陶宛媒體採訪時也曾說,政府可透過提供周轉資金、信貸優惠及開拓新市場機會等方式協助遭中方報復措施波及的企業,但直接補償損失並不合理,沒有理由要納稅人進一步承擔企業經營高風險市場的後果。
外交部長藍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日前接受立陶宛國家電視臺(LRT Televizijos)專訪時提到,中國「以經逼政」,實務上甚至會避免將相關手段檯面化到官方政策或措施的層次,以儘可能規避世貿組織(WTO)的約束。中方的作為不過是再度驗證,立陶宛必須與遵守法治原則、國際協議的經濟體發展關係,避免非必要風險。
中共不滿立陶宛允許設立臺灣代表處,已將雙邊關係降至代辦層級,並持續以經貿、政治手段施壓。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立陶宛中國貿易協會的資料,儘管農林牧等產品受雙邊外交風波衝擊,對中輸出受阻,生物科技等技術門檻較高的產品,則幾乎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