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不鬆懈 滅菌做對了嗎?

除了正確佩戴口罩之外,手
部和環境中的消毒,也是防止病毒擴散的重要環節之一。市面上眼花撩亂的消毒用品,您知道怎麼選擇。(123RF)
除了正確佩戴口罩之外,手 部和環境中的消毒,也是防止病毒擴散的重要環節之一。市面上眼花撩亂的消毒用品,您知道怎麼選擇。(123RF)

文/記者施芝吟

COVID-19(中共病毒、武漢肺炎)全球肆虐,引起社會對於防疫高度重視,儘管現在國內疫情稍微趨緩,仍不可大意!除了正確佩戴口罩之外,手部和環境中的消毒,也是防止病毒擴散的重要環節之一。市面上眼花撩亂的消毒用品,您知道怎麼選擇嗎?

社會大眾對於各類型消毒用品的使用方法不太清楚,究竟該如何正確使用,才能發揮效用呢?國泰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崔可忠接受《大紀元時報》專訪,告訴民眾消毒正確觀念。

酒精:

酒精又稱為乙醇,可以使細菌或病毒的蛋白凝固,喪失其該有的功能,達到殺菌效果。崔可忠說,酒精能消滅有包(套)膜病毒,例如:COVID-19病毒、流感病毒,以及上呼吸道病毒。但對於沒有包膜的病毒,像是腸病毒、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等,酒精對其消毒的效果就不佳。 他建議,使用70~75%的酒精濃度最好,濃度太高、過低消毒效果不佳。

漂白水:

崔可忠表示,漂白水就是次氯酸鈉溶液,主要用於環境消毒,漂白水會使細菌或病毒包膜的蛋白質變性,而達到去活化的目的。與酒精最大的不同是,漂白水也能殺死未包膜病毒,包含腸病毒、諾羅病毒等消化道病毒。

他提醒,如果環境較髒,比如:有痰、汙穢物等,漂白水與冷水的調配比為1:50 ;比較乾淨的環境清潔則為1:100。漂白水稀釋後,在一天內要使用完畢,因為放置時間過久會降低殺菌能力。 崔可忠強調,漂白水刺激性高,不能消毒手、臉等部位,僅能用於環境消毒。

抗疫新寵 紫外線燈有效嗎?

除了酒精、漂白水消毒產品之外,近期較熱門的產品——紫外線消毒燈,在購買與使用上,得格外注意正確使用的安全性,以免病毒、細菌還沒殺死,反傷害自己。

崔可忠表示,紫外線燈依據不同波長細分為UVA、UVB、UVC三種,波長越短,殺病毒、細菌功能越好,可將病毒細菌的DNA破壞掉。

UVA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對肌膚的傷害也最大。因為它可以深入肌膚的真皮層,破壞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造成晒紅、晒傷,並產生肌膚不需要的自由基,進而促使肌膚加速老化,且增加黑色素的生成。UVB比UVA波長更短,因此破壞力更強,但穿透力不如UVA,可能造成皮膚灼傷,甚至壞死。

崔可忠建議民眾,使用漂白水、酒精消毒即可。如果不方便用以上消毒方式,真的要使用紫外線消毒燈,一旦開啟,就要離開,不要待在同一空間。

正確勤洗手,才是王道!

有些人會擔心殘留病毒在食物外包裝上,而狂噴酒精消毒;對此舉動,崔可忠表示:病毒在環境中存活,也會依據不同材質存活天數有所不同,不需要的外包裝或是購物袋可以直接丟棄;接觸到物品,記得消毒洗手,手洗乾淨才重要!

目前臺灣已經降到2級警戒,高峰期過後社區感染變少,因此受病毒污染的食物外包裝而感染的機率更低;與國外相比,國內相對安全,加上大家都有戴口罩,被傳染的機會少之又少。

他強調,正確洗手很重要,要好好洗手,指縫、手背等都不能放過,可藉由「內、外、夾、弓、大、立、腕」幾個動作洗手步驟,有效降低病原體藉由觸摸口、鼻、眼部侵入體內的機會。

此外,溼洗手比乾洗手好,乾洗手雖含酒精成分,但如果搓洗不均勻,效果必然不佳,因此雖然方便,但是盡可能溼洗手。

除COVID-19,不可忽視這些傳染病:

臺灣氣候潮溼炎熱,適合細菌、病毒等致病原及病媒孳生,容易導致傳染病疫情發生。崔可忠說,腸胃炎是常見的疾病之一,其普遍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和發燒等。

病毒性腸胃炎包含:諾羅病毒、輪狀病毒等,細菌性腸胃炎則有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不論是病毒性或細菌性因素,都會造成腸胃不適。腸胃炎主要是從口吃進去的,除了手部衛生很重要外,食物保鮮溫度要足夠、處理食物的器皿要洗淨、食物煮熟,盡量不生食。

氣候溫暖潮溼的臺灣,很適合腸病毒傳播,夏、秋尤為腸病毒傳染高峰期,典型症狀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有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肺炎、麻痺等併發症。

「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症狀,如有其中任何一個症狀,可能是併發重症的前兆,應儘速帶至大醫院就醫。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的基本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天氣溼熱,沒注意到皮膚有小傷口,細菌附著在傷口上而演變為蜂窩性組織炎,也是這季節常見問題。◇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