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中共肺炎 臺找到4潛力藥物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3日說明三種中共肺炎(武漢肺炎)疫苗施打後,會出現的一般副作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23日說明三種中共肺炎(武漢肺炎)疫苗施打後,會出現的一般副作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記者賴玟茹/臺北報導】

我國23日無新增確診個案,在對抗疫情的研究也傳來好消息,陽明交大團隊發表研究成果,表示透過人工智慧(AI)及大數據發現,舊有藥物中有4種能抑制COVID-19(中共病毒)活性,其中1種藥物JMY206,抑制中共病毒的效果比瑞德西韋強數十倍,是有潛力的抗中共病毒口服藥物。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稍晚對此表示「樂觀其成」。

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院院長楊進木表示,研究團隊剛開始發現COVID-19和2003年的SARS病毒相似度很高,想到臺灣過去累積的SARS相關資料,或許能夠老藥新用,因此就從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已認證的藥物及自然物中,去尋找可用來治療COVID-19的現有藥物。

團隊透過人工智慧及大數據的方法,模擬宿主受病毒感染後的體內細胞變化機制,並比對全球超過250份已公開的冠狀病毒主要蛋白酶3D構造圖像,發現中共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關鍵蛋白質,具有6種可能的動態結構。鎖定了蛋白酶的罩門後,最後在三個月內找到4種具有抑制病毒活性效果的潛力藥物。

楊進木表示,4種老藥包括抗C型肝炎病毒藥物巴色匹韋(Boceprevir)、特拉匹韋(Telaprevir)及抗愛滋病藥物奈非那韋(Nelfinavir)和JMY206,經細胞實驗發現,JMY206抑制病毒效果比瑞德西韋強數十倍,動物實驗也證實治療效果,是有潛力的口服藥物。

疫苗副作用頻率 年長者低於年輕人

另外,AZ(阿斯特捷利康/牛津)疫苗最快本月底運送到臺灣,至於到時候要怎麼施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3日表示,最近研究發現,AZ疫苗接種第一劑後,有76%保護力,若第二劑延長至12週再施打,保護力可提升為82.4%,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公布的接種建議為間隔8至12週,經衛福部討論後,決定AZ疫苗2劑施打間隔時間修訂為至少8週。

指揮中心也公布,包括AZ疫苗、BNT/輝瑞疫苗、莫德納疫苗等3款中共肺炎疫苗,經過2劑接種後,出現一般副作用的頻率,年長者低於年輕人。施打後會出現的一般副作用則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發燒超過38度等。3款疫苗當中,又以莫德納疫苗發生副作用的頻率最高。

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目前所研發的疫苗有兩類,分別為腺病毒載體疫苗、mRNA疫苗。AZ疫苗屬於腺病毒載體,施打後第一劑副作用發生頻率高於第二劑;BNT輝瑞疫苗、莫德納則屬於mRNA疫苗,施打後第二劑副作用發生機率高於第一劑。

談到法國及瑞典等國,要求第一線醫療人員錯開施打疫苗。陳時中表示,為避免醫護全體施打後很多人產生副作用,影響到醫療人力,將會參考歐洲國家的狀況,讓第一線醫護人員錯開施打。

另有媒體調查顯示, 有66.1%民眾願意接種,27.9%不願意施打。對此,陳時中回應,安全有效、急迫性是兩大因素,就目前臺灣的疫情來看,不會強迫大家施打,但還是要不斷提出科學證據,讓資訊更透明,大家施打的信心也會更好。

雙鐵、國道 3/2飲食解禁

交通部23日稍晚宣布,指揮中心已同意,3月2日起放寬雙鐵、國道等大眾運具與郵局營業區域內禁飲食限制,但飲食完畢後仍須佩戴口罩。也恢復高鐵自由座服務及取消臺鐵城際列車站票數限制,雙鐵車站大廳恢復場地租借服務。◇

延伸閱讀
增1境外移入 自美國入境
2021年02月17日 | 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