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衛國戰爭的中流砥柱?(3)

1965年的盧溝橋。(公有領域)
1965年的盧溝橋。(公有領域)

【大紀元訊】

直到今天,共產黨告訴人民的「歷史」仍然是:「是我們黨才可能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是我們黨才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中華民族走向了抗日的最後勝利,所以中國人民選擇了我們黨。」那麼,站在一個中國人的立場上,我們來看一看,究竟是哪一個人、哪一個領袖、哪一個黨,在我們國家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用無量的鮮血保衛了我們偉大民族的血脈,捍衛了我們偉大的大中華民族。

國民黨的抗戰

在中國大陸小學、中學、大學的教科書裡面,都念到這樣一句話:中國國民黨愴惶逃跑,把祖國的大好山河拱手相讓。我們必須尊重起碼的歷史事實,中國國民黨是積極抗戰,不是消極抗戰。

1932年9月蔣介石先生說了一句話:「不是不打,是要準備好了再打。」大家知道,1868年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又進行了部分的政治經濟的改革,相當程度是趕上了世界科學和經濟進步的步伐。到了1933年在英國倫敦召開海軍會議的時候,日本海軍的噸位和美國的和英國的相比是5比5比5,其海軍作戰能力跟美英已經完全相等了。日本正是恃於這樣的武力優勢,才敢於叫囂「3個月內一定滅亡中國」。怎麼打?這一場戰爭面對這樣一個頑敵,不準備好了打,能行嗎?蔣介石準備了。

第一個準備就是在三十年代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他花了1億馬克從德國採購進來先進的武器裝備,聘請德國顧問,訓練他的國民革命軍。他計畫訓練現代化的80個師,結果到全面抗戰爆發的時候,只完成了40個師。

第二個準備,他在山東、江蘇蘇北、浙江北部,安徽東部,就僅僅這一些地方,所挖掘的工事4,900個。用當時的一個日本官方長官阿部信行的話來說:絕不能小視蔣介石政權今天對我們日本所幹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整頓軍備,第二件事整頓財政,第三件事發動新生活運動。蔣先生他要使我們的年輕一代改變自己的面貌,使我們中國人從心理上健康起來,意志上堅強起來,才可能應付未來的那場殘酷的甚至是漫長的衛國戰爭。

此外,蔣介石採取了修好西南的方針。1935年8月他有信心地說道:「即使我們丟失了中國關內18個省中的15個省,只要四川、雲南、貴州在我們的控制之下,我們就一定能打敗任何敵人,收復全部失土。」1935年他不帶一兵一卒單騎走西南,走貴州、走雲南、走四川,讓這三個省的地方的割據政治勢力和地方的割據軍事勢力能夠聽命於中央,能夠在軍令上政令上和中央保持一致。他做到了,所以才有後來的大西南成為我國長期衛國戰爭的一個大後方啊!沒有他的單騎走西南是很難完成的。

1935年的夏天,蔣介石在視察盧溝橋的時候,他帶著一個工兵營長親自匍匐爬行千餘公尺,至我方河邊堤下考查地形,然後指示在永定河我方略高之河岸下構築反斜面陣地,以將槍炮口對準敵方。沒想到這個反斜面陣地,在日本人渡過盧溝橋侵占華北的時候,真的起了很大的作用,使這場戰爭延續了很長的時間。你說他沒有準備嗎?他準備了,他作了準備。

1932年1月28號,第一次淞滬抗戰,全世界都只知道是國民黨的地方軍隊蔡廷鍇的十九路軍打的。可大家知道,那個同樣英勇在上海的主力軍隊是誰嗎?是蔣介石先生的精銳部隊黃埔的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

蔣介石說:當此國家危難之際,個人生命都在所不惜,何在乎外間的榮耀,何在乎外間的評價,將一切光榮都賦予十九路軍,在我來說求之不得。因為它告訴了全世界,中國政府是謀求和平解決的,是想避免戰爭的,但是中國人民不答應,中國的軍隊不答應。(表面上是地方軍隊蔡廷鍇的十九路軍和人民要打的,蔣介石忍辱負重,甘唱白臉,以國人要打、政府要和之雙向策略,來對付日本,延緩日本的全面侵華,以爭取時間作準備。)

每當讀到這一段,講起這一段,心裡就會酸得要掉眼淚。這是一個感天地動鬼神的境界啊!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在七七事變中於盧溝橋的陣地。(公有領域)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在七七事變中於盧溝橋的陣地。(公有領域)

後來蔣介石在七七事變發生後,那個著名的最後關頭講演中,曾這樣說道:「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後關頭,便只有拚全民族的性命以求國家的生存,那時節再不容許你中途妥協;須知中途妥協的條件,便是整個投降、整個滅亡的條件。」1933年日本企圖吞我華北,從東北開始向長城沿線進攻,蔣介石又親自北上,指揮榆關、熱河、長城大戰。我們的好幾位將軍都是戰死在長城的關頭的。該打,不能不打,因為這不打日軍就會提早全面侵華戰爭,我們就來不及準備,不打,日本就有可能從西包抄過來,從西從北,向東向南,把我軍向東海裡趕,向南海裡趕,中國抗戰的前途就一敗塗地了。所以不是不打,該打的必打。(下週待續)◇

延伸閱讀
誰是衛國戰爭的中流砥柱?(2)
2020年11月19日 | 4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