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司耕牛小學堂 傳承耕牛文化有成
林姿妙縣長上任以來,以軟硬體建設並重的發展策略已經展現成果,林縣長9月10日來到位於壯圍的地方創生基地「牛頭司耕牛小學堂」,鼓勵在地青年農夫運用耕牛文化協同地方小農推動友善耕作、發展體驗經濟,大福國小的學生更擔任小老師,現場教導縣長跟牛交朋友的好方法,了解牛頭司與大福國小合作發展的特色課程內容。縣府成功導入青年創意活力,在傳統農漁文化產業裡蹦出新火花,推動地方創生。
林姿妙縣長重視偏鄉發展,推動壯圍鄉地方創生有成。「牛頭司耕牛小學堂」三年來參與縣府「壯圍地方創生空間營造」甄選輔導過程中,打造閒置漁塭成為耕牛文化的傳承研習基地,並將持續推動耕牛循環經濟的研發推廣工作。透過「壯圍歸真綠領人才培育計畫」更集合了在地返鄉青年及青農,三年來協力發展在地食材、壯圍綠色體驗,並推動友善土地的新農業,成立在地的牛耕團隊。
壯圍地方創生的能量,已經在壯圍鄉慢慢蘊釀發酵。縣府輔導的民間場域皆以壯圍農漁產業為主題,除補助每處30-35萬不等的經費外,注入青創輔導資源,發展具環境學習體驗和休閒活動商機的小型新創事業,包括推廣友善漁業養殖的大福漁人故事館、創新兒童遊戲與照顧網絡的壯圍18島、推展蜜蜂復育的旺山休閒農場、發展社區照顧產業的後埤社區、深化農業加值合作網絡的官老爺休閒農場等。
牛頭司的黃勁凱表示,目前這裡養了11頭牛,牛頭司從牛老爹(黃和誠)開始,誤打誤撞的落腳在壯圍已4年多。牛頭司運用廢棄的魚塭去推廣耕牛文化,希望能用友善動物方式與牛相處。年頭司除與大福國小合作,配合發展該校的特色課程-學習如何與牛相處,也做校外教學,親子遊程,更與小農合作,實行共耕文化,推展食農教育等。
牛頭司將廢棄魚塭改造成耕牛文化的復育場所,從遊戲及予年共處的溫暖和煦中,重新連結彼此,連結土地。希望大家一起來體驗「耕牛循環農法」,認識農村循環經濟的智慧,及人類和牛兒緊密的情誼。耕牛文化協會以牛為起始,尋找福爾摩沙的共同記憶,傳承牛耕文化交流互助共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