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銀新南向踩雷頻傳 曝拓點與風險控管難題

【記者蔡艾莎/綜合報導】

受疫情衝擊,盤點近期國內金融業新南向據點,頻傳授信或轉投資踩雷案例,國銀主管表示,臺灣市場太小,為求新成長動能只能往外走,不會因此減碼海外布局,但如何管控風險,已是當前重要課題。

因外匯管制少、准入門檻低,加上避開中美衝突,新南向成為國內金融業近來海外布局熱點,截至今年6月底止,國銀在海外分支機構共有518個據點;其中,國銀在新南向分支機構就多達227個據點,較去年底增加3處。此外,有部分金融機構改以子公司轉投資的方式進入。

然而,受到疫情衝擊,近期國銀新南向授信踩雷事件頻傳,例如,中信金新加坡石油巨擘興隆集團踩雷案,中信銀行對興隆授信金額約新臺幣27億元,如今已全數提列呆帳。

一直以來都是金融模範生的國泰金,子公司國泰人壽轉投資的印尼銀行,因當地一名授信戶捲入弊案遭檢調起訴牽累,面臨資金流動壓力,最後不得不以最保守的方式,認列損失達140億元,也創下國壽史上最大海外投資損失金額。

金融業在海外頻踩地雷,提列呆帳損失,也會間接影響獲利表現。金管會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國銀在新南向18國分支機構獲利為25.3億元,年減達61.89%。其中,新加坡上半年虧損逾14億元,創近9年來首見衰退;菲律賓上半年同樣虧損逾4億元;其他包括越南、泰國上半年獲利也都呈現小幅衰退的情況,唯獨柬埔寨獲利年增24.6%,表現最佳。

國銀高層主管強調,任何授信案都有其風險,因此對於新南向布局策略不會有太大改變,也不會大幅降低對新南向國家的曝險(包含授信、投資),「畢竟臺灣的市場就這麼大,企業若要追求永續經營成長,仍需要往新的市場發展」。

不過,這名主管坦言,在疫情風險尚未解除的情況下,會隨時檢視海外授信品質,尤其像是不動產、能源業、觀光產業等都屬於高風險的產業,會嚴加審慎評估授信客戶信用狀況、擔保品等條件。另外,若客戶有存匯款交易異常的情況,也會加強線上警示交易通知。

此外,有銀行已設立專責小組,規定出現警示通知的24小時以內,當地分支機構就必須先建檔,並且通報層級要回到臺北營業部總行。

簡單來說,國銀赴東南亞布局,看準是新南向的人口紅利、龐大消費動能。儘管今年全球受疫情影響,海外投資風險劇增,但國銀業者坦言,「誰在此時放棄布局,就可能錯失未來大環境反彈時機點」,現在能做的就是強化海外授信管理與緊盯資產品質,每一步都要踏得小心謹慎,如何管控風險,已成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延伸閱讀
外交部延長泰汶菲俄來臺免簽1年
2020年07月28日 | 4年前
不受疫情影響 駐外處Q1招商成長40%
2020年06月21日 | 4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