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普篩呼聲起 指揮中心:無必要性
近期發生多起外籍人士返國後,經篩檢皆為陽性,引發外界質疑國內社區是否已有社區傳播風險,並建議應採取「普篩」阻絕疫情,對此,指揮中心6日表示,經諮詢專家後,認為目前並無實施入境普篩的必要。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日召開記者會,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表示,專家諮詢委員其實都有討論過,關於全面普篩、入境普篩,及居家檢疫14天結束後進行篩檢等建議,儘管這些建議對於防疫有幫助,但還是要考慮「成本效率」,而不是說有效就一定要做。
李秉穎強調,政策要考慮「成本」跟「效益」,全民普篩分為抗體及核酸檢測兩種方式,其中抗體檢測的成本非常高,還只能偵測最近感染的個案,潛伏期長的根本抓不到。至於抗體檢測,李秉穎認為,雖然比核酸檢測花費少一些,但仍非小數目,且只能偵測過去是否曾感染,在臺灣沒有社區流行的情況下,「效益可以說是沒有」。
入境篩檢反而有漏洞
談到入境後進行篩檢,李秉穎說,這樣的成本雖然不像全民普篩這麼高,但每做一個也要幾千塊,經指揮中心評估,若所有入境旅客都要做篩檢,每天至少要花費420萬元,這樣做所得到的效益,就是不需進行居家隔離14天。
他進一步表示,新冠病毒(中共病毒)潛伏期約14天,若縮短隔離期到5至7天,中間還存在很大黑數,因為可能後來才發病,並經核酸檢驗測出來,這樣入境篩檢反而會產生防疫黑洞、造成破口,以他的立場來說「是200%反對」。
依據國際研究顯示,距離個案發病日達10天後,或無症狀者距第一次採檢陽性10天後,幾乎已無傳染力。另針對機構看護工(主要來自印尼、越南)於檢疫期滿時進行採檢,已採檢之200餘名無症狀移工均為陰性。
指揮中心表示,我國現行對於入境者全面居家檢疫之做法,即使有極少數無症狀者個案未於入境時被攔檢,經過14天居家檢疫,其傳染力已大幅降低或幾乎已無傳染力,於檢疫期滿後再自主健康管理7天,持續密切追蹤健康狀況,已可有效防堵社區傳播風險。
蘇揆:不調整防疫作法
有關普篩議題,行政院長蘇貞昌6日也表示,據指揮中心專家會議討論分析大多認為,臺灣疫情相對安全,國際上採入境篩檢國家都是疫情相對嚴重者,我國現行採「入境有症狀就採檢,無症狀一律居家檢疫14天」,這制度過去一直發揮很好成效,所以目前防疫做法不會調整。
蘇貞昌說,入境一律普篩可能存在「偽陰性」,造成心防鬆懈不仔細防疫,普篩本益比低、反可能妨礙防疫力量集中或干擾防疫判斷作為,當免則免,至於零星個案溯源採寛列接觸者,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普篩,政府尊重指揮中心意見。
新北市長侯友宜6日說,日本、比利時等4個外國人確診個案無法確定感染源,讓大家惶恐不安,且最近境外移入確診比例大幅上升,只做居家檢疫及自主健康是不夠的,希望再加上全面普篩雙管齊下,多一層做法多一層保障。
研究:普篩無助降低死亡率
陽明大學與中山大學組成研究團隊,針對全球大數據資料進行分析,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長吳俊穎6日表示,研究發現,須在政府效能差、人口結構越年輕、病床數目少的國家,增加新冠肺炎(中共肺炎)檢測數目才能有效降低死亡率。
研究團隊分析全球169個國家後,再依據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指標,得出臺灣的政府效能排行前14%,65歲以上人口比例排行前23%,病床數目排行前16%。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梁立霖指出,臺灣屬於政府效能較好、人口結構較老化、病床數較多的國家,在不同組別分析之中,臺灣新冠肺炎死亡率均低於模式預測值。研究團隊因此認為,進一步普篩無助於降低病患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