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院內感染漏洞 進醫院注意2點
隨中共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擴散,醫院與中共病毒短兵相接,此時最怕出現院內感染,直接折損醫護人力。究竟院內感染為何會發生?醫護、病患及患者親友如何預防?
中國大陸的院內感染已造成許多醫護人員死亡,韓國、日本都相繼傳出院內感染狀況。至今防疫有成的台灣也傳出首宗院內感染案例,3名護理師和1名清潔人員染疫。
台灣病毒專家張上淳在記者會上稱,醫院嚴格要求護理人員、清潔人員戴口罩,研判可能是手部沒落實消毒就碰到口鼻,導致感染。
院內感染3大原因 「無症狀感染者」是漏洞
1. 醫護疲勞,發生接觸傳染
張上淳進一步表示,確診護理師照顧的個案,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糖尿病、心血管問題、心臟衰竭、腳部感染等,住院還出現心臟衰竭和肺炎,很多護理人員在照顧過程中非常勞累。
「疲備會造成精神疲乏,就會有疏忽」,前高雄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崇蘭診所院長蔡宗宏解釋,「此時很容易感染到自己,接下來就是院內感染了」。
他回憶當年SARS時期,在醫院照顧疑似患者的情況,看一名病人要穿一套隔離裝備,重複穿脫易疲乏,「真的是很痛苦的事」。照顧1名隔離病人等於照顧10名普通病人,當負責3、4名隔離病人時,精神會非常倦怠,「人都有不小心,就會不經意摸了自己的眼睛、鼻子,然後就感染了」。
2. 難預防的無症狀感染者
在SARS時期,醫院及公眾場所可通過發燒檢測,過濾出發燒的疑似患者。但這次中共肺炎卻存在無發燒的輕症患者、無症狀者,或是尚在潛伏期未出現症狀、但已具傳染力的患者,這成為預防院內感染最頭痛的問題之一。
台灣首宗院內感染就是一名婦人,在2月14日因糖尿病就醫,當時無呼吸道症狀,21日才出現咳嗽、喉嚨痛及發燒等症狀。28日確診後,隔日確認院內4名人員染疫。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中共肺炎確診病例的常見症狀,包括:發燒、乾咳、疲勞、有痰、呼吸短促、肌肉或關節痛、喉嚨痛、頭痛、發寒、噁心或嘔吐,少數病人還出現腹瀉、鼻塞、咳血和眼結膜充血。其中,發燒占了87.9%,不發燒患者占12.1%。而且還可能有很多患者,因為無症狀而尚未被確診,未涵蓋在統計內。
「針對無症狀者,真的沒辦法預防,除非有疫苗才能去預防它」,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強調。台灣現在發現的無症狀者,都是確診病例的接觸者,體內測出病毒但沒有發病跡象。
李秉穎指出,目前病毒入侵的漏洞,就包括病患沒有接觸旅遊史,卻被有接觸史、旅遊史的輕症或無症狀者傳染。
3. 社區感染的出現
李秉穎認為,院內感染也算是社區感染的一環。
比如在台灣,目前有病例找不到感染源、本土個案數超越了境外移入個案數,指揮中心監測應變官莊人祥坦言,已出現「社區傳播警訊」。
李秉穎解釋,如果所有病人都從境外來,就很容易管控,但當社區感染出現沒有接觸史、旅遊史的患者,很難一開始住進隔離病房,就有機會在院內發生傳染。「社區傳染越厲害,院內感染的病例也會增加,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事情。」
防院內感染 需分艙分流保護醫療資源
為防止醫院出現院內感染或爆發大規模傳染,院內感控要落實「分艙分流」。
以台灣為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記者會上指出,假設原本是由15個人照顧15人,感染就是30人受影響,因此,照顧與被照顧的單位越小越好,現改為5個人照顧5人。此外,疏散計畫,分棟、分層、分病房、分單位,單位越小後續處理越明確、越安心。他強調,「一定要把分艙做好,才不會讓醫院垮掉。」
蔡宗宏補充說,除了減小醫院內區隔的單位,不同區的人也不能有交集,相當於有無形的界線切開。假如一個單位被傳染,關掉這單位即可。
分流則是依病人風險高低,在門診、急診處設分流動線。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或14天內有旅遊史及居家隔離或檢疫的民眾,先到發燒站報到,和一般病患做區隔。
院內看診也進行分流,醫院設置檢疫病房,關閉中央空調,加裝通風設備,阻絕院內的空氣流通,有疑慮的病患須單獨來報到。同時,限制探病、陪病及看護人數,進入醫院時都要登記旅遊史和接觸史。
民眾進醫院看診、探病,注意2件事:
即使實施再多防疫措施,設下層層關卡,輕症、無症狀感染者依然容易成為防疫漏洞。醫生們呼籲,若非必要,盡量不要進出醫院。但有就醫需求的民眾,例如慢性病患者,也千萬別因害怕而不去醫院,否則病情可能會更危險。
新光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江宜倫表示,確實有患者因為害怕到醫院而拖延1到2星期才回診。以糖尿病患者為例,台灣規定長期處方箋一次3個月,她也建議,後面2次不一定要回醫院,可依處方箋到藥局領藥。
看病、探病或陪病的民眾,如何保護好自己呢?
1. 隨身攜帶乾洗手液消毒
台灣感染科權威、台大醫院兒科主任黃立民指出,除了戴外科口罩,還要隨身攜帶乾洗手液。在醫院期間,觸摸過東西後都要用乾洗手液消毒。
飛沫感染可戴口罩預防,但接觸感染較難防範,病患或較多人可能接觸的所有地方,都必須視為可能的汙染區,例如:門把、病床、桌面、電梯按鈕等。並避免在洗手、消毒前不小心觸摸自己的眼、鼻口,以免讓病毒乘虛而入。
2. 回家馬上換洗、消毒衣物
另外,從醫院回來也建議馬上換衣服並拿去洗,若來不及洗,可先裝入特定塑膠袋或籃子。有香港學者提醒,避免穿套頭衣物,降低脫衣時接觸到口、鼻和眼睛的機會。不方便每日清洗的外套,可選具防水功能的款式,回家後用75%酒精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