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英國脫歐為何困難重重 細解謎團(中)
1979年柴契爾出任首相時,接手了一個爛攤子,一個「無法管理的國家」。英國在工黨長期實行的福利制度下已接近癱瘓。產業的國營程度接近東德,缺乏活力。英國經濟陷入嚴重滯脹,收入稅高達83%,經濟成長率不足2%,通貨膨脹率則有22%,失業率居高不下。而受縱容的工會還在罷工,要求制定保護條款、要求加薪,使通膨愈演愈烈。
柴契爾夫人推出全新的預算案:大規模減稅、大規模減少公共開支、大規模出售國企、大規模出售公共出租住宅,同時將「國企」全盤「民營化」。反對改革的內閣成員被她無情撤換。在保守黨大會上,她訓斥黨內的溫和派(建制派)是「爬不動的螃蟹」。不甘心失敗的工會發起了1980年和1984年大罷工,左派組織也在城市裡發動騷亂,悉數被其鐵腕鎮壓。
柴契爾夫人大刀闊斧的改革,使戰後英國再次崛起。產業私有化、自由市場經濟,激活了經濟;削弱工會,降低了解僱成本;削減福利和政府開支,降低稅收(個人所得稅的基本稅率從33%減到25%,最高稅率從83%減少到40%),重建了英國的中產階層;採取穩健的金融政策,讓倫敦成為全球金融中心。整個1980年代,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達5%,通膨率則下降到4%,普通居民持有大企業股票的比例從7%上升到20%……一部紀錄片如此形容柴契爾時代的英國:「人民富有了:買房子、消費、跳舞唱歌喝酒。」BBC則用一句話讚揚鐵娘子的功績:「柴契爾夫人挽救了英國經濟。」(以上部分內容選自《沈默克:川普的生死之戰:詳解貿易戰謎局》一文)
英國和歐盟
孤懸海外的英國,也沒有避免左派當道的命運。早在1924年,蘇共政治局成員、共產國際主席季諾維也夫曾致信英國共產黨,要求不惜一切支持工黨贏得大選上台執政。二戰期間,保守黨與工黨合組戰時聯合政府,首相邱吉爾的注意力集中於海外和軍事,國內事務由工黨副首相艾德禮主持。工黨趁此機會大肆宣揚福利主義、社會保障體系、企業國有化,並聲稱社會主義在英國不是烏托邦,很快就能實現。
1945年,工黨靠著這套模仿蘇聯計畫經濟的政綱贏得大選,邱吉爾和保守黨黯然下台。1947年,工黨宣布英國正式成為全球第一個福利國家。從此,「高福利+高稅收+國有化」一直是工黨的利器。其他國家亦步亦趨,福利主義和用高福利買選票的左派政黨便在歐洲大行其道。
1970年代中期,石油危機爆發,歐洲原油供應緊縮,經濟發展裹足不前,於是各國進入了「福利國家危機」。瑞典的社民黨試圖壓低福利、削減赤字預算,卻導致大選失利,結束了連續44年的執政黨地位。勝選的中央黨政府迫於財政困難,不得不提出了緊縮開支、削減福利,在遭到民眾強烈抗議後也無奈下台。於是各派政黨為討好選民,只能不斷提高福利水平,造成「福利超載」,國家靠借錢度日。
英國當初加入歐盟的主要原因,在經濟層面上,是因為「英國已經失勢」。其實就是對經濟衰退所作出的反應,最初歐洲經濟共同體的6個成員國的經濟表現超過了英國,歐洲工業化國家的貿易增長要比英國快得多。
在政治層面上,在冷戰的背景下,穩定、團結的西歐是英國一項重要的國家利益。國家安全成為重要問題,盟友美國不斷地敦促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英國1971年的《白皮書》稱:「如果英國不加入歐共體,僅僅一代人時間,英國將放棄帝國的過去,拒絕歐洲的未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