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媒婆 林秋芳創意扎根村落

林秋芳落實一場「村落美學」的地方盛事。(林秋芳提供)
林秋芳落實一場「村落美學」的地方盛事。(林秋芳提供)

文/吳涔溪

社區與設計師的藝術激盪

屢屢在周休二日創造空前參觀人潮的「蘭陽博物館」,開館第一檔次「手創蘭陽」特展,展出的主題是「宜蘭生活美學」,背後的總策劃就是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祕書長、美商雅凱語音導覽總經理林秋芳。


林秋芳認為,在籌備、磨合過程長達一年半的時間裡:「過程產生很多創意,特別是和社區討論的過程,非常珍貴!」例如臺北新銳設計師易瑋勝就和宜蘭壯圍海邊的木雕師蔡清鈿,合作創作燈飾作品「築」;而公共藝術家、礁溪「新移民」林舜龍,則和羅東信義社區以當地漂流木進行創作。


林秋芳感受到來自土地、社區蘊含的豐富創造力,林秋芳這個宜蘭礁溪的女兒,兩年半前和外子、臺灣著名書畫家陳永模,以及女兒舉家搬回礁溪。

橘之鄉與阿嬤慈祥的笑容

林秋芳的家族是礁溪當地的一個大家族,大學自淡江大學企管系畢業。林秋芳第一個品牌經驗,就是將阿嬤林陳阿鳳打造成家族企業「橘之鄉」的代言人。

林秋芳從小和阿嬤的感情很好,在林秋芳眼中,阿嬤是村落中的傳奇人物,精通草藥、懂得扎針,幫村落中的新生兒義務治病。而早期宜蘭人不知如何運用金棗,往往放任滿山金棗落地。阿嬤認為,金棗是深具保養療效的水果,如果妥善加工,一定能造福鄉里,於是家族成員秉持阿嬤的精神,開設了金棗加工廠。


而林秋芳在創意和藝術方面的強項,也幫橘之鄉成功塑造了品牌形象。洪美芳提到,當時林秋芳請攝影家幫阿嬤拍下了這張經典的照片,同時她的先生陳永模將水墨畫融入禮盒包裝和海報中,使得橘之鄉在商業設計中,加入了濃濃的文化元素,對於20年前的宜蘭來說,橘之鄉產業文化化,引領風氣之先,林秋芳功不可沒。

文化與藝文的策展

林秋芳後來受跨國集團雅凱語言公司的邀請,出任臺灣區總經理,業績蒸蒸日上主持多次國內重要大展、北臺灣許多重要的文化園區、地方特色館開館第一炮展覽,背後通常是林秋芳團隊戮力策劃,包括2002年傳統藝術中心試營運、2004年傳藝中心亞太傳統藝術節總策劃、2004黃金博物館園區開園活動、2005年華山藝文特區臺灣生活工藝運動大展總策劃、2006臺北國際茶文化博覽會等,最近就是2010年蘭陽博物館開館「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展」。


林秋芳在藝術文化展覽策劃上的創意和執行力,讓臺灣文創龍頭業者法藍瓷董事長陳立恆在成立亞太文化創意協會時,成為陳立恆心目中協會祕書長的不二人選。目前每年接待數十團來自大陸各省的文化參訪團體。

村落與美學的種子

在雪山隧道貫通臺北盆地和蘭陽平原後,原本的溫泉勝地因交通便利而迅速發展,每到週末從外縣市湧入大量的人口。而因應都市擴張,原本家族事業、大型的養雞場遷移後,起造一處溫泉住宅「湯園」,林秋芳是家中第一個舉家遷返故鄉、入住新社區的女兒。

離鄉求學工作、30年後返鄉定居,林秋芳感覺到礁溪六結村「桂竹林」地區變化很大,昔日隨處可見的桂竹幾乎消失,被一棟棟水泥建築物取代,而居民間也逐漸地少了互動。而由家族興建新社區「湯園」,整個三百戶的住宅,就如同礁溪其他溫泉住宅一樣,吸引了投資客購屋,但是到了平日的夜裡,空盪盪的沒幾戶「常住戶」。

她思索著能為故鄉做些什麼。「法國有個亞維儂,臺灣也可以有個桂竹林藝術節啊!」醞釀著把國際藝術節帶到社區的夢想,落實成一場「村落美學」的地方盛事。

在林秋芳眼裡,女兒園樵也很有美術創意,「小學二年級創作了兩本書《吝嗇先生》和《生氣妹妹》手作書,自己繪畫、還寫故事,很有觀察力,2009村落美學活動她也畫了五張海報。」

「湯園」一樓的落地窗外是綠地景觀和溫泉浴池,親近土地的閒適生活顯露無遺。林秋芳跟我們分享2009年的桂竹林藝術節,邀請越、新、馬、泰、印尼、菲、日、中等40位亞太藝術聯盟(Asia Art Link)的藝術家進駐社區交流、創作的活動。在湯園一樓,林秋芳的畫室中仍保留當時藝術家們創作的作品。

沒趕上這個礁溪地方上的藝文盛事,倒是從策展紀錄和影像當中略見當時的熱鬧。有趣的是,林秋芳帶我們拜訪入住湯園頂樓的二姐林阿爽,從她的口中,我們不經意地感受到這場村落美學活動,對整個社區起到的變化。
社區與創意的燈 一盞盞亮了

「甚至有些外地來的年輕人來參加村落美學活動,覺得這個社區很好玩、充滿人情味,竟然全家從臺北搬來這邊住,有好幾個人都是這樣子。」林阿爽興奮的說。

礁溪其他的溫泉住宅只有在周休二日時才點燈,湯園的常住戶迅速成長,即使是平常日夜裡燈也一盞一盞地亮了,有三分之一是林家的親族返鄉定居,三分之二則是來自外縣市的住戶。



聽完林秋芳精彩的故事,我們忍不住跟林秋芳分享,她就像是一個在藝術文化領域四處「點火」的人。林秋芳忍不住大笑,對於我們的觀察不置可否地補充說:「我一向都是這樣,成事不必在我,啟動就好了!」

然而,人生從盛夏轉入秋季,林秋芳對於生涯規劃也頗有一番看法:年輕時,盡其所能為社會貢獻,接下來想多留些時間給自己,一圓自己19歲以來藝術創作的夢。靜心繪一幅觀音畫像、書寫一帖心經,籌備個展,是她接下來最想完成的事。◇──《轉載自新紀元》

延伸閱讀
最大黑膠唱片展 台灣古音再現
2015年04月10日 | 9年前
宜蘭厝烏石港計畫 示範屋開工
2014年10月23日 | 9年前
2014宜蘭童玩節 第40萬遊客誕生
2014年08月14日 | 10年前
蘭博館搶孤特展 宣揚民俗文化
2014年06月05日 | 10年前
倆佰甲與小間書菜 員山新文化據點
2014年05月31日 | 10年前
響應國際博物館日 宜辦文物聯展
2014年05月15日 | 10年前
蘭博四季音樂節 春天室內樂悠揚
2014年04月11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