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得奬名劇《上帝的兒女》口語手語並行 創造生命奇蹟
「如果我說不出一句話,你能夠聽見我嗎?」舞台劇《上帝的兒女》華人演出版本由國際名導楊世彭翻譯、執導,同時也是兩岸三地上演近300場次《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後》的導演。高齡82歲的他,引進該劇作,攜手金鐘影帝屈中恆、聽障名主播王曉書、資深劇場演員姚坤君、舒宗浩、東明相、夏宇童、張郁婕同台演出,即將於3月8至9日高雄至德堂登台演出!
《上帝的兒女》(原劇名:悲憫次神的兒女)故事描述優秀的男老師傑姆斯(屈中恆 飾)來到聾人學校,引導聽障學生讀唇語,甚至開口說話,但是有個女孩莎拉(王曉書 飾),卻堅持不願意開口,好勝的傑姆斯被這樣倔強的莎拉所吸引,兩人接受了彼此的全部,也結為夫妻。卻在一次為了替聽障人士「發聲」的事件中,傑姆斯再度要求莎拉開口說話,但一開口卻挖出莎拉靈魂深處那不可告人的祕密……。
國際名導楊世彭:「接觸這個劇本,其實有段故事可講。1981年一月,我到紐約作每年一度的莎劇團演員選拔,順便也看了幾齣戲。當時百老匯最走紅的正是這齣戲,我抱著職業導演那種『滿不在乎』的心態購票入場,三個小時後步出劇場,卻有一種難得的驚喜,並感一陣微微的戰慄。分明這齣戲有極大的震撼力,居然激動我這經常看戲的『老油條觀眾』了。深深明白這齣劇本走紅百老匯及倫敦西區的魅力,且它不但是1980年度連獲百老匯三大鉅獎的最佳劇本,拍成電影後,更榮獲1987年度五項奧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及『最佳男女主角』等大獎,也榮獲『最佳女主角』金像獎。作為一齣舞台劇,似乎不能『更上一層樓』了。」
楊世彭:「在一般聽人的立場看來,聾人或殘障人士似乎是群不幸者,值得大家同情與幫助;但本劇的女主角及另一位聽障男角卻大聲疾呼『不要可憐我,我寧願做我自已』、『我們並不需要任何幫助!』他們並不認為如此。這些道理在思想開明的一般聽人心中都會瞭解與接納,但劇中探討的其他觀念,卻不免使我們都震驚與反思了。《上帝的兒女》劇中主要衝突之一乃是聾人爭取權益,包括不學講話、不習唇讀的自由,但劇情發展到最後,聾人代表與學校校長對簿公堂,聾人勝訴,男女主角婚姻破裂,考慮離異,這些其實更往深處探討:就是什麼才算『正常』。連帶的一個問題是:一般聽人到底有沒有權利要求殘障人士改變他們的型態習性,過我們自以為『正常』的生活?」
《上帝的兒女》邀請聽障名主播王曉書、聽障藝術家東明相突破自我障礙,首度挑戰舞台劇、演繹生命奇蹟!也為許多聽障人士發聲。耳聾並非聽不見,聾人世界也非不正常,如何打破藩籬,互相體諒,讓更多人明白聽障世界,甚而解剖這個社會,正是這齣戲《上帝的兒女》的核心意義與價值。
聽覺障礙的孩子常常被誤認為能力不足,使得潛力難以發揮,但劇中由王曉書詮釋的女主角就是高智商的例子,她閱讀、她交流、她寫作,僅僅因為生命中難以啟齒的痛而不願開口,女主角渴望被了解的靈魂,被王曉書深度演繹出來,一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傾聽」與「互助」,聽障人士們可能不需要多大的幫忙,但是需要您我的「了解」。
《上帝的兒女》劇中牽涉的社會問題發人深省,對於人性刻劃極深,欲傳遞的悲憫胸懷也極廣,冀望讓所有觀眾「真正地體悟」聽障者的世界、「真正打開所有感官」去感受他們。據悉,劇中有三分之一的手語表達,台上的演員們的功力與演技被讚譽「超乎表演之上」!觀眾不用擔心看不懂手語,《上帝的兒女》在製作上的超高難度與戲劇魅力也是果陀劇場極度渴望讓每一位觀眾都能被震撼的。
本劇意義非凡,欲傳遞的悲憫胸懷也極廣,不但成為一般聽人與聽障朋友之間的橋樑,並獲得許多知名人士:金馬影后桂綸鎂、資深大腕郎祖筠、三金主持人楊千霈…等人的高度讚譽。因劇作深度刻劃、細膩呈現,賺人熱淚,觀眾席上除了如雷貫耳的熱烈掌聲,亦可看到一片揮舞擺動的「美麗手海」,來自聽障朋友們表達「鼓掌」之意,特為動容。舞台劇《上帝的兒女》在製作上的超高難度與戲劇魅力更是果陀劇場極度渴望讓每一位觀眾都能被震撼的!舞台上演員們的功力與演技被讚譽「超乎表演之上」!歡迎大家走入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