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男子為何稱作「弱冠」?
古時,貴族男子滿二十歲時,要舉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此時其身體還未發育強壯,所以稱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因此,「弱冠」一詞就被用來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冠禮」源於周朝,是中國古代的成年禮。
據專家考證,古代男女青年進入成年階段時會舉行一種儀式,稱為「成丁禮」或「入社禮」,而這種「成丁禮」後來就演變成了「冠禮」。古人十分重視「冠禮」。《禮記 ‧ 冠義》上說:「冠者,禮之始也。」意思是說「 冠禮 」是一切禮儀的開始。《禮記 ‧ 曲禮上》說:「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男子到了二十歲,行過冠禮並為自己取個「字」(別名),這也是男子演變為成年人的標誌。
「冠禮」儀式十分講究。據《儀禮 ‧ 士冠禮》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裡為其主持「冠禮」,引領他進入家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中,由來賓依次為其戴 上三頂帽子,第一頂帽子是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 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戴上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再戴上紅中帶黑的素冠。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戴上此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後,主人必須設酒宴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古人認為男子成年後,只有長輩才可稱其「名」,一般人或平輩只可稱其「 字」,因此要取「字」便於別人稱呼。
接下來,受冠者要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並入室拜見姑姊。之後,受冠者脫下最後一次加冠時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著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在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官員)。
「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由於西風東漸,「冠禮」逐漸沒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