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AI合作時代來臨 機器人手臂人工關節置換術

翁小姐(左)接受黃立人醫師建議,以機器人手臂施行單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術後即開始藉由行走及運動復健,如願在術後第二天出院。(聖馬爾定醫院提供)
翁小姐(左)接受黃立人醫師建議,以機器人手臂施行單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術後即開始藉由行走及運動復健,如願在術後第二天出院。(聖馬爾定醫院提供)

【記者李擷瓔/嘉義報導】

自2006 年全美第一起部分膝關節置換術及 2010年第一起全髖關節置換術以來,截至2018年底為止,全球已執行超過20萬例MAKO plasty手術。在雲嘉南地區引進的時間晚了整整12年。

美國在2006年開始以機器人手臂施行膝關節置換術,台灣於2014年跟上腳步,至今在台灣以機器人手臂施行膝關節置換成功案例已超過一千多例,然在雲嘉南這農業重地,因長時間務農,關節磨損嚴重,導致退化性關節炎人口眾多。而這退化性關節人口眾多的地區卻又晚了4年才跟上腳步。

黃立人醫師機器人手臂人工關節置換術。黃立人醫師機器人手臂人工關節置換術。(聖馬爾定醫院提供)

目前台北有5家,台中5家,彰化2家,高雄2家醫院提供機器人手臂置換膝關節的治療服務。而雲嘉南地區僅聖馬爾定醫院引進此治療方式。執行首例的聖馬爾定骨科黃立人副主任不禁感嘆,在雲嘉南地區引進的時間晚了整整12年。如今能讓患者多一項治療新選擇真是太好了!

雲嘉南地區首位以機器人手臂施行單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順利成功的患者56歲翁小姐,因右膝內側關節面磨損嚴重,行走困難求診,在骨科黃立人醫師診斷之下為右膝內側退化性關節炎問題。患者表示症狀維持20年,讓她相當困擾,她是喜歡旅行的人,希望能解決右膝疼痛的問題,讓她盡早恢復行走自由。

黃立人建議,因為只有內側關節面磨損,如果接受非傳統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手術過程約一小時,術後當天便下床,隔天就可出院,馬上可健走活動,四腳拐使用3-4天,回家就可以上下樓梯,也不用吃止痛藥。翁小姐考慮後接受黃醫師建議,以機器人手臂施行單側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術後即開始藉由行走及運動復健,如願在術後第二天出院。現門診追蹤中,患者表示手術後至今恢復狀況不錯,讓她相當滿意。也在準備規劃埃及之旅。

膝關節承受上半身重量,支撐維持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是重要的關節,但也是耗損量最大的關節,依健保局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但其中真正需要三個關節面都置換的比例約僅1/3,意指有多數病人良好的關節組織一併被犧牲了。只有退化性關節炎已達到後期嚴重程度,才需要選擇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治療。

美酷(MACO)係互動式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系統。其藉由術前電腦規劃設定,搭配出最適合病人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定位,準確校正關節和植入物之間的密合度,以最小的侵入方式,進行微創手術。誤差角度< 1度遠小於傳統手動用氣動電鋸手術所造成的誤差,保留了健康的軟骨,沒破壞韌帶結構,使關節功能更趨於自然正常。更可以節省手術時間,大大降低手術麻醉風險,組織傷口更小,術後恢復快速,使住院天數及恢復期縮短。

目前國內MAKO機器人手臂手術已全面性導入在全髖,全膝人工關節或單一膝關節面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中,身為一位臨床醫師有義務與責任提供患者醫療的新資訊,讓患者有多種治療的新選擇。聖馬爾定醫療團隊於107年12月19日完成雲嘉南首例機器人手臂置換人工關節手術。

在最新的統計中以機器人手臂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6個月後滿意度達到百分之95,這是傳統膝關節置換術難以達到的治療效果。且2018年全美人工關節置換術以傳統人工手術跟機器人手臂輔助的比例已經接近1:1,更證實迎接和AI合作的骨科手術時代已經來臨!◇

延伸閱讀
中共官媒推AI主播 人假音也假
2018年11月13日 | 6年前
共創AI生技醫療 台大、史丹佛簽MOU
2018年09月17日 | 6年前
AI加值微軟365 智慧管理線上空間
2018年09月14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