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繭自縛的經濟困境

⊙臧山
目前,中國經濟陷入困境十分明顯。官方和非官方的各種數字,2018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數字從6%到負1.6%都有,在說明衰退已然成型。

過去20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基本依靠三個組合。第一是長期低利率寬貨幣高息差,社會投資高速增長。這個過程配合的是金融領域的壟斷,造成的結果是銀行盈利巨大,也刺激了企業創業意願。同時,政府因為融資成本低,也傾向大規模增加公共投資。

第二是東亞的出口導向模式,配合的產業政策是吸引外資、簡單加工然後出口。這是中共十三大趙紫陽定下的策略,所謂「三來一補、兩頭在外、大進大出」。

前兩個原因專家多有論述,但第三點則幾乎無人討論。就是非貨幣經濟活動轉為貨幣經濟的系列改革。現代化經濟的最大特徵是貨幣化,即所有的經濟活動都以貨幣來衡量。前現代的經濟,可用貨幣來衡量的比例較小,比如自耕自種自消費,沒有交換,也就沒有貨幣因素在內。八十年代之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多次以購買力平價來衡量中國經濟發展狀況,估計中國的人均GDP大約在2千美元左右,但當時中國名義GDP人均只有300美元。199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報告,同樣以平價購買力計算,中國人均GDP大約為6至7千美元,但名義上當時只有約500多美元。

九十年代後期,中國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房地產改革、醫療改革、教育改革、養老保險改革等。這個經濟現代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貨幣化的過程。同樣的住房,以前不計入GDP,也不是居民金融資產,改革後計入了GDP,變成了居民財產。醫療的情況同樣,以前中國並非沒有醫療服務,但因為以公費醫療為主體,服務產生的收入和成本在系統內沖抵,並不以貨幣進行衡量,所謂市場化改革之後,所有服務都以貨幣化衡量,製造的GDP大為增加。其它如教育、養老等等都是如此。

目前的中國經濟,三個組合帶來的優勢已經基本消耗完畢。經濟貨幣化過程已經結束,出口增長已經難以持續,貨幣寬鬆加政府借債投資所產生財富增加,已經無法達到投資值本身。換句話說,中國經濟出現問題是由本身結構性問題造成的,其它如貿易戰、房地產泡沫、金融危機等,其實都是表象。

中國產業升級的說法,過去十年來不絕於耳,成績也並非沒有,但絕對達不到支撐中國經濟繼續高速增長的程度。去年以來中國輿論每次吹噓「新四大發明」,最起碼共享單車已經是瀕臨崩潰破產。

實際上新四大發明的新技術含量不高,主要都是服務模式的創新。沒有突破性高新技術的支撐,沒有傳統高精製造業的基礎,產業升級談何容易。

十年前寧波市推出計畫,要「製造一兩百個喬布斯式的科技創新人物」,當時就成了一個國際笑話。根據「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等人的理論,創新創業最大的敵人是權威和中央計畫,中國的政府計畫,恰好是創新創業的最大障礙。但專制體制的基本價值觀假設,就是最高層精英比普通社會民眾眼光更長遠更聰明,所以才需要層層權威管制。在這個假設之下,中國的產業升級政策必然是空中樓閣。

中央計畫利於落後者,因為前面有目標有道路,一旦發展到第一集團,中央計劃就成了頭重腳輕的體制,再加上權力精英的自大,最後很容易變成作繭自縛。這正是目前中國經濟的現實局面。◇

延伸閱讀
中共央行財政部年末大動作的背後
2018年12月02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