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紓困」民企的花招

⊙陳思敏
11月伊始,中共從中央到地方,從多個部委到官媒,密集發聲新一輪「紓困」民營企業政策。

如11月4日新華社評論稱:讓民營企業吃下「定心丸」。在各種「定心丸」中,有市場人士認為,前所未有的是央行公布的「設立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援工具」:由央行運用再貸款提供部分初始資金,通過出售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等多種方式,重點支援暫時遇到困難、但有市場、有前景、技術有競爭力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

首先,央行對民企祭出此一政策工具被指前所未有,是因在以前這是國企享有的「特權」,簡言之是企業的信用風險(債務違約),由銀行的銀行──央行全權擔保(兜底賠付),所以過去都只用在國有企業債務。現在央行也用在「民營企業債券」,既顯示民企從來沒有與國企一樣公平競爭的環境,也顯示民企現在經營困境多麼惡劣。

其次,央行稱重點支持的民營企業,其所發行的債券才能享受央行的保險,而這個判斷標準也明顯是由央行決定,換言之「有市場、有前景、技術有競爭力的」民企,很大程度取決於和央行的關係的遠近。就像只見官辦座談會上企業家笑,不見民辦座談會上企業家痛哭撐不下去了。所以央行這顆「定心丸」,絕大多數真正有需要的民企將是看得到吃不到的。

再者,央行提供債務保險如何操作,最主要是通過出售「信用風險緩釋工具」,據專家解釋,通過這種工具,並不是什麼緩釋,而是轉移,將風險轉移出去,讓其他人承擔成本。意思是說,最終透過各種金融包裝之後,是債券下游的普通投資者即全民代替央行買單。

除了央行推出新的定心丸,新華社4日文章強調一顆多次使用的「定心丸」是很迎合市場呼聲的「減稅」。

雖然近年來官方減稅政策不斷變化,但企業真正享受到的福利卻十分有限,如高調宣傳累積減稅兆元人民幣的「營改增」,媒體多有報導,出現大量不減反增、明減暗增的現象。即便體制內的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也曾直言不諱,斥責5千億人民幣的減稅是「假減」。其實中共所謂減稅一直是口號成分大,營改增之前的前車之鑑,如當年說取消了農業稅,但種子、化肥、農藥等官方主導的價格卻幾倍的增長。

再說民企也不是完全因為融資難或稅負高而一夜入冬的。2016年12月中共統計局公布的資料顯示,當年1至10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8.3%,有媒體解讀稱,這個數字創2000年以來最低水準;其中民間投資增速僅為2.9%,較之5年前同期的25.2%,堪稱「斷崖式下跌」。

也就是說,2016年民間投資數據圖,已是一個陡然向下的箭頭,而這並非一日之寒。財經人士批評,過去5年民企實在是被收割得夠嗆,稅務稽查風暴,社保檢查浪潮,環保一刀切,股票質押爆倉,銀行收縮貸款,等等等等諸如此類。還要疊加供給側改革帶來的原物料價格暴漲因素,民企壓根連生存空間都沒有。

中共扮演民企紓困者,實為困境製造者,甚至是殺手,過河拆橋。當中國還是「世界工廠」要靠務實勤奮的民企撐起,當中國變成「世界市場」民企沒有利用價值、比外企非洲公司還不如。現在因為貿易戰,外企加速轉移產能已經指望不上,也無法指望官方搞基建和國企壟斷撐起中國經濟,民企又有利用價值了。所以中共對民企也一直是「兩面人」。◇

延伸閱讀
中共侵犯人權 UN將審查
2018年11月05日 | 6年前
突破電影困境 台灣該怎麼做?
2018年11月04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