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電影困境 台灣該怎麼做?
台灣電影面臨的困境包括競爭力不足、與觀眾脫節、票房失利、投資卻步、人才外流等,但台灣電影人沒有放棄,打死不退。台北電影節總監李亞梅建議,若要讓電影人在自己的國家好好拍片,應該學會用數據化的思維方式來做電影、加速培養製片人才、注重內容劇本開發,以及促進影視合作。
李亞梅指出,這幾年影響台灣非常巨大的是製片制度的興起,《囧男孩》導演楊雅喆,因為有製片李烈籌錢,不用再像導演魏德聖或早期的導演那樣,身兼製片、監製,一邊拍片一邊籌錢。製片人制度抬頭之後,這幾年,台灣電影終於從平均票房只有100多萬,慢慢到破千萬、破億了,製片人的興起是很重要的關鍵。
李亞梅認為,改善台灣電影困境,首先應該學會用數據化的思維方式來做電影。電影很感性,但它是一個高資本的行業,高風險、高資本,不能失衡;其次,每個導演都找不到製片,所以要加速培養製片人才,另外,還有加速培養演員,演員人才外流的速度太快了。
李亞梅舉韓國釜山的一所電影製片學校為例,是由釜山政府提供2億7,000萬台幣經費設立的亞洲電影學校,專門招收大陸、台灣、菲律賓、印尼、日本、尼泊爾學生。反觀台灣的北藝大電影研究所製片組卻停止招生,因為製片組學生不念研究所。
「台灣電影最弱一點是劇本不扎實,坑坑疤疤都是破綻,必須加強。」李亞梅表示,台灣各地縣市政府、文化部都在做開發劇本這件事,從劇本開發到劇本比賽,台灣已經知道劇本的重要性,大家在做這件事,可能不是一、兩年可以達成,但一定要堅持下去才有成績。
關於影視合作部分,李亞梅指出,所有電視圈製作人轉拍電影票房全中,柴智屏、王珮華、蔡岳勳、馮凱、徐譽庭、陳玉珊,全部都是電視圈的製作人轉做電影,每個票房破億,因為他們做電視劇時,每天被收視率追著跑,他們很在乎觀眾買不買單,所以他們會評估劇情設計觀眾是否喜歡,他們做電影時會在乎觀眾,跟傳統電影人做電影時不一樣。
李亞梅提到,1999年韓國電影崛起時,韓國電影有個獨特現象,韓國電影大牌明星會去電視台演電視劇,可是華人地區(大陸除外)大牌演員,在電影圈紅的時候,不會去演電視劇。當電視圈的製作人有這種思維,可以拓展跟觀眾接觸的寬度時,演員應該進入電視圈。且電視圈用拍電影的細膩與深度,去提升電視劇的品質時,演員應該不要排斥。
「電視劇可以增加知名度。」李亞梅說,電影演員接到好的電視劇,製作品質讓人放心時,不要排斥演電視劇。台灣人還沒看到韓國電影內容就買回台灣播放觀賞,可能只因為看到韓國藝人玄彬、孫藝珍的名字就買了,玄彬、孫藝珍怎麼認識的?就是看韓劇時認識的。文化部應該加強台灣電視與電影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