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陣線義無反顧 催生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
前言:擁有台大及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碩士學歷的劉醇遠,以桃園藝文陣線自2015年3月起,網路號召在地青年,以「藝術返鄉」、「桃園在地」為核心目標,自行籌辦2屆「回桃看藝術節」,運用社群網路機制,串聯青年及藝文社群,邀請藝術創作者進入具有在地特色之閒置市場、地景及公共空間,藝文陣線長期關心桃園文化資產、老店、市場、空間活化等議題,將中壢火車站旁棄置的鐵道倉庫,義無反顧的租下倉庫空間,挽起袖子整修,從卸除原有的裝潢,毀損木結構的緊急支撐等工程,到辦公空間的整理,桃園第一處由民間團體自主發起整修營運的鐵道故事場館「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正式開門見客了!
客籍青年愛戲劇 劉醇遠希望探索在地文化特色
桃園藝文陣線理事長劉醇遠中學就讀復旦中學,在學校就參加戲劇社,發現戲劇是綜合藝術,包含了文學、音樂、美術、攝影、聲光......等等,難度不低,但卻在社團裡玩得開心、愉快,並能獲得美學的知識,認識傳統藝術的價值,也因此產生.回饋社會、關懷弱勢,希望把快樂帶給觀眾。
高中畢業時,劉醇遠考上台大藝術系,對於早期生活在客家庄中壢的他,在台北發現不同的文化風格,他原本可以在台北舒適圈發展,卻在畢業後立馬回中壢,參加劇團行政工作,後來也在桃園文化局擔任過約僱人員,在公部門浸淫一段時間,讓他更深深體會,要在「身上找故事」。
劉醇遠認為,要在「身上找故事」首先要教育認識自己,他曾經問外婆,外公有甚麼故事,外婆不解的說,外公是板模工,沒甚麼故事!劉醇遠卻深入了解當時板模工使用工具、施工方式、甚至員工之間的點點滴滴而找出當年的社會現況!
「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 實踐桃園在地、藝術返鄉實驗性藝文創意
從日治時期開始,在中壢火車站旁,有一整排的鐵道倉庫,南北往來的貨物,包含米、茶、麵粉等,一樣一樣的在這裡等待被運送出去,每一棟倉庫,都見證了中壢因農業、鐵路運輸而興盛的一段重要歷史,從日治時期的鐵道倉庫,幾經時代變遷,鐵路運輸貨物的重要性漸漸被普及化的汽車取代,倉庫漸漸喪失原有的功能,有的轉租給機車停車場,有的是成為貨物批發的倉儲,五號倉庫就曾作為東南亞餐廳使用。
劉醇遠與多位在地尋找展、演空間的年輕人,在文史調查的過程,意外發現雖然歷經改建,但倉庫的木造結構仍十分完好,義無反顧的租下倉庫空間,挽起袖子整修,從卸除原有的裝潢,毀損木結構的緊急支撐等工程,到辦公空間的整理,「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要開門見客了!
空間總規劃設計鄧惠如表示,承租下倉庫空間,希望變成台北、桃園等地藝文團隊能夠善用的空間,團隊做了非常多的討論,第一階段,就是先讓空間能夠安全無虞,先讓大家能夠進來認識,屋頂木構造的整修,則有賴後續關心文化資產或是老屋再生的相關單位共同協助。
組成中壢鐵道文化調查小組的杜彥穎表示,中壢火車站附近,每一間倉庫,都是一個故事,南北交通往來的人、事、物,更是中壢這座都市,繁盛彙聚的最佳寫照,期待透過空間的開放,讓倉庫的歷史、空間、在地文化,被更多人認識。
劉醇遠補充,倉庫的開放,打開空間使用的更多元可能的想像,倉庫空間位於火車站附近,交通方便,除了作為在地劇團、培力就業計畫、以及在地小旅行「旅壢」、文創品牌「澗仔力製造所」的共同工作空間。佔地80坪,更適合作為展場及黑盒子小劇場,未來桃園設計相關科系的學生,將可在此舉行畢業展,或是文化相關單位,可作為記者會、會議、會展的根據地,期待後續可作為桃園藝文展演的替代性空間及推廣文化觀光的根據地,實踐桃園在地、藝術返鄉,凝聚更多實驗性的藝文創意。
新創的實驗活動方案 試著改變中壢、友善中壢、呈現中壢
五號倉庫配合番薯市集,以「舊就好」的舊物市集,呼應倉庫的空間,邀集近40攤社區、文創、藝文攤位,辦理開幕活動,未來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將有一系列相關活動,除了第三屆回桃看「淘氣」藝術節,與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合作的「藝術綠洲」10月底陳家聲工作室劇團《藍衫之下》、11月慢島劇團《雲裡的女人》的演出。2017年陳家聲工作室曾榮獲台北藝穗節永真藝穗獎的《阿北》也將在在12月放閃連演12場。
最醜火車站前參與式預算 歡迎各種新創實驗活動議題參加
中壢火車站被網友喻為全台「最醜火車站」,劉醇遠在「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指出,歡迎大家提案的討論,提出對中壢的想法,希望一起用創意、新創的實驗活動方案,試著改變中壢、友善中壢、呈現中壢。
劉醇遠說,在台北藝文表演,幾乎場場客滿,他相信中壢人也需要藝文培養,因而推出「你是桃園人你對表演藝術前臺有興趣嗎?」,並告訴大家,五號倉庫在10月份之後,真的要變成正式劇場了!有三檔精彩的演出,即將呈現給中壢桃園的朋友,專業的戲劇舞台服裝燈光演員們,都會來到五號倉庫,有很多也都是桃園人!希望對於表演藝術有興趣的你,可以一起參與進來,加入培訓,變成中壢五號倉庫未來戲劇展覽表演演出的前台服務員。
探索中壢 透過社群經營、議題討論豐富美好生活
因著交通的便利,中壢通勤工作的比例高,現代中壢人在中壢的生活範圍,除了工作及家裡之外,就是大賈場和商場。「文化」及「在地認同」似乎沒有辦法在此累積深化,生活左此的人們,如何重新建立起在地化屬於自己的特色,成為一個有故事的人,便成為最重要的課題。
劉醇遠認為,這些在地的記憶需要被傳承、累積,才能建立在地的居民認同,故透過各式各樣的活動,一次次地把中壢原有的記憶挖掘出來,從早期的歷史,到現代的生活,甚至是未來的建設,把這些脈絡串聯,更透過文化局的社造,引入新生代青年的創意能量,用更有趣的方武,將收集來的文史資料,轉化運用,使更多人關心,延續議題的熱度、廣度及深度。今年度藝文陣線及青年志工發揮創意,策畫一系列的專題,包含老派中壢人的約會,從冰果室到嫁妝店的訪談,還有以中壢奇聞異事為主題的實境故事創作,以及運用中壢文史設計出來的一套益智桌遊,還有老街溪古今小旅行等主題,讓大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讓大家更認識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
劉醇遠說,藝文陣線試圖透過社群的經營、議題的討論,並透過空間的營運與規劃,串連週遭文化景點,以設計、生活、美學的多方資源、跨界的人才結合,共創屬於中壢人豐富美好的生活。
「中壢五號倉庫藝文基地」外表樸實。(記者徐乃義/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