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專覽】台灣工業設計五十年物語(一)

21世紀,人類最好要以「智慧力」來取代「勞動力」。(Fotolia)
21世紀,人類最好要以「智慧力」來取代「勞動力」。(Fotolia)

文/王健(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創會理事長、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第十屆理事長)

2018年四月下旬,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來信邀本人參加工業設計五十年口述歷史的錄影活動,由醒吾科技大學主辦全盤錄影及展出作品之工作。

台灣工業設計協會,創立於民國56年12月1日,地點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555號聯合報大樓九樓禮堂。參加人數幾乎涵蓋設計界所有工作人員,大約有900人左右,場面浩大,主持人為經濟部次長吳道艮,此會之由來可以說是台灣最投入推動現代化之機構,中國生產力中心透過業界、學校及廣告界舉凡和設計有關之人皆被邀請來創會。

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之能創立要歸功兩位日本設計界之友人,一為小池新二教授,他專精人體工學及實務方面之工作,其二為吉岡通隆教授,他們兩位皆任教於日本國立千葉大學工業設計系,他們透過生產力中心之力邀,希望能改善台灣目前生產力之現狀,當時為民國53年,他們不遺餘力到處奔走推廣現代化的思維。

他們兩位特別注意到台灣人增加附加價值的方式是靠勤勉、靠勞力、靠手足,所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幾乎有靠天吃飯的意味,他們推出動腦思想取代動手,動腦產生的附加價值絕對大於動手的價值,尤其現在已經是21世紀,這世紀最大之變化即是從農業社會要轉化為工業社會,在工業革命之後,機械取代了人工,人類最好要以「智慧力」來取代「勞動力」。

兩位教授苦口婆心的大力提出他們的見解,這時第一位企業家陳履安被說服,決定設立一所以設計為前提之學校,即台北明志工專工業設計科,另外第二位是大同公司董事長林挺生先生,於民國54年亦劍及履及地設立同樣以設計為中心之學校乃大同工學院工業設計科。這兩所學校開啟了台灣工業設計教育之先河,為時不到兩年,由於中國生產力中心,結合了外貿協會,台灣手工藝中心,台灣為設計中心投入設計的人如雨後春筍使台灣設計界大放光芒,終於在民國56年12月決心成立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距今恰好是五十年。

民國56年7月1日,我剛從陸光足球隊退伍下來,正在尋覓工作機會,看到報紙上大同公司登有徵設計師之消息,我認為機不可失,乃決心到大同公司一試,該公司徵求人才包括機電設計師、家電設計師、廣告設計師及大學講師,名額大約20人,該應徵工作之主持人為廠長級之主任王友德先生,最令人深刻的是王先生問我有無攜帶作品,我說「沒有」,他又問我說你會什麼,我答「我會講日語」,他以半信半疑的口吻問我,你講講看,我隨即以正腔之日文回答,王先生當場傻住說:「你不是台灣人,很像日本人」,我的回答:「是的,我是日本人生,是灣生。」就因此機緣進入大同公司之電視廠,並在大同工專五專部擔任講師。 ◇

延伸閱讀
【王健專覽】型塑善待女性的社會
2018年05月04日 | 6年前
【王健專覽】木纖維的時代來臨
2018年04月30日 | 6年前
【王健專覽】女性活躍推進法
2018年04月25日 | 6年前
【王健專覽】談「睡眠負債」
2018年04月12日 | 6年前
【王健專覽】工業設計五十年記實
2018年03月28日 | 6年前
【王健專覽】人手不足下的新策略
2018年03月20日 | 6年前
【王健專覽】平昌冬奧拾穗
2018年03月08日 | 6年前
【王健專覽】改變中的高校教育
2018年03月01日 | 6年前
【王健專覽】防災館受訓記
2018年02月21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