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受恩思回饋 台八旬翁種紅茶助弱勢

吳啟明81歲時種下1萬5千棵台茶18號紅玉,也種下助人的希望,3年後第一次有收成。(記者黃淑貞/攝影)
吳啟明81歲時種下1萬5千棵台茶18號紅玉,也種下助人的希望,3年後第一次有收成。(記者黃淑貞/攝影)

文/記者林萌騫

「行善助人做公益是我未來的生活重心」,今年87歲的吳啟明娓娓道出小時候受人恩情不敢或忘,並立志今後還要對弱勢家庭做更大的回饋。

古代有韓信受洗衣婦贈飯之恩,因而立志向上,報效國家;二戰末期,台灣山村則有失依少年受國術師傅贈米之恩,時時心存感激,並於81高齡後開始種紅茶,回饋許多遭遇變故的弱勢家庭,幫忙他們度過難關。

年少失雙親  國術師揹米糧相助

吳啟明出生於日治時代的鹿谷鄉初鄉村,小時候的生活非常艱苦,沒有機會上學識字,8歲喪母、15歲喪父,與妹妹相依為命。

21年次的吳啟明,12、13歲時正當二次大戰末,日本即將戰敗投降,台灣山村的物資非常匱乏,他們全家不只住的是隨時都可能傾倒的竹管厝,甚至連吃一頓飽飯都很難。

就在幾乎天天三餐不繼的時候,生命中的第一位貴人出現了。那是一位竹山鎮上的國術師,住在桂林里三塊厝,看到吳家難以度日的慘狀,就趁上來鹿谷鄉水尾巷聚落教拳時,順便揹一袋米來救濟他們。

此時,小小年紀的他也開始學種番薯,嘗試錯誤中學會了提早一個月收成的訣竅。從國術師送來的米袋裡抓一把米,再加上自己種的兩個番薯,就可煮一小鍋番薯飯,大大地改善了兄妹倆經常挨餓的窘境。

國術師的善舉讓他永生難忘,也在他小小的心靈上種下了助人的善根,默默許下他日盡力為善的心願。後來,他也真的沒有忘記初衷,成為地方上公認的「大善人」。

吳啟明開著20多年的800cc中華百利「老戰車」訪視弱勢家庭。 (黃慧君提供)吳啟明開著20多年的800cc中華百利「老戰車」訪視弱勢家庭。 (黃慧君提供)

當長工自立 飲水思源了心願

父親過世時他才15歲,開始到永隆村當長工,一直當到23歲。因為有了工作,吃飽三餐已沒有問題,所以就想到「飲水思源」,只要一聽到有來自「三塊厝」的人,就問起國術師的住處,想要前往竹山表達感謝之意。

皇天不負苦心人,多年後,他終於問到了國術師家的地址,不過,國術師已去世。幸好國術師的孩子還住在鎮上,他才能一了對國術師的感謝之意。

傳承助人善念 為弱勢學生繳午餐費

吳啟明23歲結婚時,經濟仍差人一截,婚後努力工作,養豬、晒筍乾、種薑都很順利。省吃儉用又有多位貴人相助,不到20年已有能力購置多筆田產和山林,可從事較大規模的農業生產,家庭經濟大為改觀。

當奮鬥到有能力助人時,他開始幫助孩子,協助就讀秀峰國小弱勢學生繳午餐費及註冊費。當時,有一位嫁到秀峰的印尼新住民同時有4位孩子就學,因為丈夫已去世,經濟非常困難,她只有能力為其中一位繳納營養午餐費用。

此時已擔任小學家長委員的吳啟明得知後說,「其他的3位由我負責」,所有的註冊費也由他代為繳納。

許多年後,這些受助孩童長大懂事後,都念念不忘吳啟明當年的幫助。

十多年前,有一位印尼外籍新娘嫁到附近的村子,丈夫病了很長時間,她本身又不會採茶賺錢養家,家庭經濟非常困難。吳啟明親自查訪後,開始幫助這個弱勢家庭,目前這家的小孩已就讀大學,半工半讀相當上進。新住民也特別叮嚀孩子,他日有能力時要飲水思源、知恩圖報。

吳啟明(右2)到弱勢家庭慰問。 (黃慧君提供)吳啟明(右2)到弱勢家庭慰問。 (黃慧君提供)

孫子輩都已自立  老祖父種紅茶全力助人

目前,吳啟明的孫子輩都已在社會上工作,不用他這個當祖父的操心,所以他的農業所得除了本身的小開銷之外,都用來幫助弱勢。只要有人提供訊息,他就親自去查訪、幫助。

為了助人,他一開始種薑,這也是他最擅長、產量最大的作物;後來又種香蕉,不過香蕉易得黃葉病,收成並不理想,最後於81歲時決定改種日月潭紅茶─「台茶18號紅玉」,而且一口氣就種了1萬5千棵,算是鹿谷地區這項產業的先鋒。

吳啟明說,6年前和四位女婿商量後,覺得「鹿谷的海拔和氣候很接近魚池」,又有20多年的烏龍茶管理與製茶經驗,因此就信心滿滿地做出決定。

不過,當時許多熟識的農友普遍都不看好,甚至還有人說:「老朋友,會虧死喔!」

87歲的吳啟明巡視助人經費來源的台茶18號紅玉茶園。(記者黃淑貞/攝影)87歲的吳啟明巡視助人經費來源的台茶18號紅玉茶園。(記者黃淑貞/攝影)

一開始也確實遇到不少困難,光是茶苗停滯不長的問題,就整整困擾了他一年。但務農超過一甲子,富有研究精神的他,堅持要種出成績。除了請農改場輔導,還請福壽牌肥料廠商協助送驗土壤,看看缺少哪種肥份;因為種過薑的土壤易成鹼性,改種茶葉初期品質不會好。

經過耐心的等待,熬了3年終於第一次有了收成,大家才刮目相看。

「農業老前輩果然厲害,鹿谷農會『農業博士』、『薑王』的稱號也非浪得虛名。」隨著讚許聲的到來,茶葉利潤跟著轉好,他的助人經費也隨之更加充裕。

吳啟明表示,紅茶1年可採收5次以上,每次的成品約300斤,扣除100斤抵各項費用,以批發價每斤1千元計算,每次採收的淨利約新台幣20萬元,以年收5次計算就有相當寬裕的助人經費。

他雖不識字,也無法做任何文字紀錄,但所有的數字都清清楚楚地寫在腦子裡,而且記憶力超好。

台北回鄉慈善力量加入  助人範圍再擴大

去年剛從竹山嫁到台北、好做公益的黃慧君,找到了樂善好施的吳啟明,一起合作助人。黃慧君表示,吳啟明是大善人,有苦難的地方就有他,此生一定要向他看齊。

因深知「生活困苦」的個中滋味,所以當獲邀共同救助弱勢時,他便二話不說,開著20多年的800cc中華百利「老戰車」,親自帶路,到已探訪過的12戶弱勢家庭出錢出力,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吳啟明說,這些弱勢家庭的訊息都是熱心人士提供的,並經他親自一一家訪證實,一般都會幫助到子女長大能自立為止。

這些弱勢戶包括因脊椎神經受壓迫導致工作能力喪失的油漆師傅;男主人不幸身故,老伯伯、國一孫子、印尼籍外配都無工作能力,生活陷入困境;沒有子女、依靠老人年金過活的一對老年夫妻,先生罹患慢性病,太太氣切。

還有一位獨居老婦,無田無房也無子女奉養,需借住鄰居家中;3個月前喪子,目前獨居的老婆婆,處境相當可憐;另有一位獨居老婦人,先生去年往生,也是無依無靠;5年前中風的老翁,目前僅靠殘障津貼生活。

「這一生我已經很心滿意足。」從小時候的三餐不繼,需要靠人救濟;如今不但三男五女都能對社會有一份貢獻,連孫子輩也都踏入社會工作,各個都能自食其力;接近90歲的自己還能靠一己之力,從今生最愛的土地耕種中,獲得助人的收入,吳啟明直說,「實在太幸運了!」

吳啟明(左)慰問弱勢家庭。 (黃慧君提供)吳啟明(左)慰問弱勢家庭。 (黃慧君提供)

把助人擺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75年前他得貴人相助,免於挨餓;如今,87歲的他靠著自耕農的專業能力,幫助弱勢家庭生存下來。

日月潭南邊的信義鄉潭南村為原住民布農族部落,有一戶人家擺著兩張輪椅。吳啟明說,親自訪查後才知道什麼叫「非常困難的弱勢戶」。男主人先癱瘓了,平時由妻子負責照顧,移動時則需兩人抬上、抬下;禍不單行,後來女兒出去工作貼補家用時出了車禍。

「啟明兄,你做得真好,受助戶都跟子女說,以後能賺錢了一定要買些東西給幫助我們的吳老先生吃。」他的朋友轉述了弱勢戶家長對子女的囑咐,不能忘記吳老先生的恩情。

助人後他發現,「樣樣都順利」,家庭順利、事業也很順利。「只要我還能做,有收入,助人這條路一定擺在人生最重要的中心位置」,吳啟明說,以前做得小,這幾年加入從台北回鄉的鄉親的力量,做得越來越大。◇

延伸閱讀
孫子輩都已自立 老祖父全力助人
2018年03月14日 | 6年前
鹿谷櫻花冬筍季 千人嚐筍賞櫻花
2018年02月04日 | 6年前
用愛抗寒冷 三方協力送愛14年
2018年02月01日 | 6年前
獅友寒冬獻愛心 北台中家扶圍爐
2018年01月28日 | 6年前
春遊太極美地 體驗竹茶文化
2018年01月22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