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育都市生態系統 江文淵從生活重建人文

現任普利茲克獎評審團主席Glenn Murcutt(右二) 與地域主義開拓者Juhani Pallasmaa(右一)曾參訪若山系列「若餘山」。(半畝塘臉書)
現任普利茲克獎評審團主席Glenn Murcutt(右二) 與地域主義開拓者Juhani Pallasmaa(右一)曾參訪若山系列「若餘山」。(半畝塘臉書)

【記者謝平平/台中報導】

長期在建築中復育自然的半畝塘創辦人江文淵受邀到臺中市建築經營協會分享「當代常民住居」,座無虛席,重量級建商龍寶建設董事長張麗莉也到場聆聽。理事長陳武華表示,對於江文淵為了建築與城市的住居理想,默默做了許多實驗,令人敬佩,也讓業界思考建築與城市的發展是否有新的出路。

1997年,江文淵成立建築師事務所,2003年成立營建事業部,2006年成立建設事業部,並發展成半畝塘環境整合團隊。江文淵表示,建築是碳排最高的產業,約佔有30%,因此立志在建物上重新構築100%的綠覆率,「如果做不到,我就不開發。」

半畝塘最為人所知的為新竹「若山」社區綠覆率達150%,植滿大樹與植栽的社區,比義大利米蘭「垂直森林」還早完成;江文淵表示,種樹不是為了好看,重點是在都市裡復育被消失的微型生態系統;因此,在大樓規劃設計前,會進行環境附近的田野生態調查,並研究土壤團粒與含水量等,試圖創造生物原來的生活環境。

許多民眾對於建築上種樹有許多疑問,江文淵笑笑表示,當植物本身健康時,病蟲害並不會多;而每種生物都有天敵,包括小黑蚊,「我們研究小黑蚊會怎麼養育下一代,原來靠的是裸土上的藍綠藻。所以你看我們建案的土地上沒有任何一塊裸土。」而在颱風來襲時,「若山」上的喬木亦不曾倒過。

江文淵表示,工業革命後,人口陸續移入都市,生態破壞後造成城市的綠島效應,「大自然是唯一的解藥」。他表示,立體綠化是救帖之一,其次是如新竹「大平窩居」與大坑「樸山居」的郊居,前者基地不到1公頃,後者則有廣達15公頃的基地,二者距離市區驅車約半小時,江文淵認為,這其實也是非常合適的都市建築發展模式。

經過西方建築教育的洗禮,江文淵在中國文化中看到系統思考的價值,比較起今日業界將許多部分切割為專業,技術先進,但卻讓人們對於思考更加破碎,造成城市與環境的斷裂;經過多年的堅持,螢火蟲回到半畝塘創造的環境,讓他更認定,系統性思考的可貴。

對陳武華演講前擺出茶席讚不絕口的江文淵表示,人文無法從閱讀中培養,而是要身體力行,公司成立後,就請廚娘每日以大灶作菜,不叫便當;近年他也在公司推行席榻文化,他解釋,中國唐朝以前沒有椅子,並不是笨而不知曉,而是因為雙盤對人體長期坐著益處多多。

精彩的演講讓現場業界也收穫滿滿,提問十分熱烈。陳武華則表示,希望業界能繼續從他人經驗中吸取經驗,讓建築能更友善環境。

重量級建商龍寶建設董事長張麗莉也到場聆聽。左三為半畝塘創辦人江文淵,右二為臺中市建築經營協會裡是長陳武華。重量級建商龍寶建設董事長張麗莉也到場聆聽。左三為半畝塘創辦人江文淵,右二為臺中市建築經營協會裡是長陳武華。(記者謝平平/攝影)

臺中市建築經營協會理事長陳武華(左四)邀請半畝塘環境整合創辦人江文淵(左三)分享當代常民住居。臺中市建築經營協會理事長陳武華(左四)邀請半畝塘環境整合創辦人江文淵(左三)分享當代常民住居。(記者謝平平/攝影)

半畝塘在竹北辦公室有一座灶,每日接近中午,室外瀰漫炊煮香氣。其所使用的柴火經過設計,接近完全燃燒。半畝塘在竹北辦公室有一座灶,每日接近中午,室外瀰漫炊煮香氣。其所使用的柴火經過設計,接近完全燃燒。(半畝塘臉書)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