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輪迴】塵緣雅思
題記:本文是說一個人在逆境中保持一份高雅的故事。
元朝末年的時候,有一個人年少的時候,非常愛學習、愛看書,甚至達到嗜書如命的程度。後來也算考取了一定的功名,但因為一次失誤,被朝廷的奸臣加大陷害而流放嶺南。
此時的嶺南比宋朝時期能好一些,但還是算很苦的地方。在被流放的前夕,他從家裡拿了幾本平時最愛讀的書,在流放地他就如同奴隸一樣,給當地人做苦工。沒日沒夜的幹活。作為一介書生的他,本來就不是幹活的料。做得慢、做得不好的時候,就得挨打、受罰。面對這些他哭過,也想過一死。可是當他想死的時候,一想著自己心中的理想,想著帶來的幾本書裡記載的先賢們在苦難中保持高尚節操的經歷,讓他在這些困苦中,也就一點一點的熬了過來。
天長日久,使他逐漸的熟悉了當地的生活之後,愛思考的習慣也就派上用場。比如在幹活的時候,原有的方式比較笨,可以換一種方式,或者可以發明一種工具,能夠更加的省力。有些植物有一些特性,可以入藥或者可以做香料等,有些商用價值。
因為當地還是屬於沒怎麼開化的地區,急需有人能傳播文明的種子。而他就自然承擔了這個使命,在當奴隸之餘,開始教附近人家的大人小孩認識字,當然他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拿出書來好好的看一番,因為帶去的書一共也沒幾本,很快就看完了,他又重新看,後來發展到背。對這些先賢的書籍都能倒背如流。因為他本身以前也是博覽群書,這樣跟那些原住民說起大道理來,那自然是一套套的。
後來因為元朝的統治越來越衰弱,漢人內心都不滿,於是對他的管制也就逐步的放鬆了。又過了幾年,也是因為他在當地越來越有威望,那些勞苦的事,也就不讓他做。
最後,他似乎成了這裡方圓百里的「決策者」了。當地居民是凡有什麼大事小事情拿不定主意者,都喜歡到他這裡討個主意;鄰里之間有什麼糾紛和官司,都喜歡找他斷一下。當然,當地人無論找他辦什麼事,都喜歡送點東西略表寸心。他為大家跑腿、出主意也樂在其中。
後來朱元璋滅掉元朝的消息傳到這裡來。他一下子坐不住了,想回到家鄉,為朝廷效力。可是這些土著百姓說什麼也不放他走。他只好留在了當地。並將此地的風土人情等一切訊息上報給朝廷。希望朝廷能將其納入正式的管理。因為他知道,只有有強大的朝廷作為依靠,這裡才能長治久安。朝廷知道了此事後,派人到這裡視察,並和他長談了一次。朝廷的人發現雖然他被流放這麼多年,那種文雅的氣質還是沒有因為環境艱苦而流散,很佩服他。也就把他正式封為管理這裡的知縣。他在這裡娶妻之後,又把身在家鄉的老母接過來。一家人總算團圓了。
後來他妻子生了一雙兒女之後,他主要還是教兒女和別的孩子們讀書。而當地的事情,他管的不是很多,因為當地的人不多,而且經過他這麼多年的教化,也很懂得做人,所以事情也不是很多。
為此有家鄉的朋友過來看望他,了解到他的想法之後,不禁感嘆:真是能夠在這個紅塵的挫折中保持一份雅思、一種雅量,難得呀!
後記:今生此人出生在江南,依然是一位飽學之士,經常用筆寫了很多為國為民的文字。贏得了業內人士的廣泛尊重。
這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