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行書:蘇軾《寒食帖》
《寒食帖》全稱《黃州寒食詩帖》,書於宋神宗元豐五年(西元1082年),係兩首五言十二名詩,共17行,129字。品其詩,蒼勁沉鬱,飽含著生活淒苦,心境悲涼的感傷,富有強烈的感染力;論其書,筆酣墨飽,神充氣足,恣肆跌宕,飛揚飄灑,巧妙地將詩情、畫意、書境三者融為一體。《寒食帖》的真跡今珍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蘇軾(西元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蘇洵長子。北宋嘉佑二年(西元1057年)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謫貶惠州、儋州(海南島),最後北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
蘇軾文如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黃庭堅號稱「蘇黃」;且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又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大家」。
蘇軾早期書法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嫵媚。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蘇軾晚年用筆沉著,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其最晚的墨跡當是《答謝民師論文帖卷》(1100年)。
起伏跌宕 氣勢奔放
這篇《寒食帖》是蘇軾在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所書行草〈黃州寒食二首〉詩。這兩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意象陰霾,渲染出一種沉鬱悲涼的氣氛,表達了作者時運不濟,謫居黃州的惆悵心境,富有強烈的感染力。
通篇書法起伏跌宕,恣肆飛揚,痛快淋漓,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蘇軾將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之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連,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變化萬千。
詩稿誕生後,幾經周轉,傳到了河南永安縣令張浩之手。由於張浩與「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庭堅相熟識,元符三年(西元1100年)七月,張浩攜詩稿到四川眉州青神縣謁見黃庭堅。黃庭堅一見詩稿,十分傾倒。
時蘇軾被貶瓊州,黃庭堅思及好友,情難自抑,欣然命筆,題跋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黃庭堅論語精當,書法妙絕,氣酣而筆健,歎為觀止,與蘇詩蘇字並列可謂珠聯璧合。
曠世神品
歷代鑑賞家均對《寒食帖》推崇備至,稱道這是一篇曠世神品。南宋初年,張浩的侄孫張演在詩稿後另紙題跋中說:「老仙(指蘇軾)文筆高妙,燦若霄漢、雲霞之麗,山谷(指黃庭堅)又發揚蹈歷之,可謂絕代之珍矣。」自此,〈黃州寒食二首〉詩稿被稱之為「帖」。
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亦題跋讚曰:「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清代將〈寒食帖〉收回內府,並列入〈三希堂帖〉。乾隆十三年(1748年)四月初八日,乾隆帝親自題跋於帖後「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後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後有山谷跋,傾倒至極,所謂無意於佳乃佳……」為彰往事,又特書「雪堂餘韻」四字於卷首。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讚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文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論,《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稿》是聖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寒食帖》原文︰
其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與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其二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鳥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