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作曲家盧亮輝 談創作與配器

國樂演奏。(台灣國樂團臉書提供)
國樂演奏。(台灣國樂團臉書提供)

【記者謝平平/台中報導】

將於12月上演的「凍水牡丹」是臺灣國樂團(NCO)年度大事,年屆82歲的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為戲迷再次清妝演出。而該劇9首曲子均由知名國樂作曲家盧亮輝擔任配器、編曲,不但能襯托演員的唱腔,更豐富了音樂劇的演出。在盧亮輝看來,是一個頗好的嘗試。

鋼琴領奏「愛河」 引發外國人好奇

盧亮輝畢業於天津音樂學院,1970年代移民香港,目前定居台灣,寫過多首知名國樂作品,也曾受邀幫電影「梁祝」、音樂劇「凍水牡丹」配器;他認為,作曲者除了要瞭解樂器特色,更要常懷赤子之心與豐富想像力,才能寫出好曲子。

以其受邀為高雄市創作的「愛河」為例,該曲曾由國際知名鋼琴家陳瑞斌(Rueibin Chen)與高雄市立國樂團在紐約林肯中心(2005)與雪梨國家歌劇院(2006)演出。以鋼琴音色描述的浪漫愛河大大引發了外國人對愛河的好奇。

盧亮輝表示,樂器特色皆不相同,鋼琴音色柔美且有琶音,以此描述浪漫,最適合不過,因此鋼琴在該曲佔有極重份量;愛河上偶有船隻搖曳晃影,則以低音大提琴表現。

他感嘆自己遲至12歲才學鋼琴,為時已晚,「這麼美的『愛河』連我自己都不會彈。」幸運的是,藉由陳瑞斌出色的技巧讓該曲一發表變成為國樂界經典。

配器學問大 不能只有模樣

2008年首演的「凍水牡丹」在新創曲目有「甜蜜雙人舞」與「打海神」,前者用笛子、胡琴表現出兩人之間的甜蜜,而「打海神」則使用打擊樂、弦樂來製造激烈的效果。其餘舊曲皆由盧亮輝配器,並由柯銘峰編腔。

創作跟編曲配器,哪種更輕鬆點呢?「創作就像寫一部文學作品,要有豐富的想像力。而配器學問大,也許甲、乙配器使用的樂器都差不多,但演奏效果差很多。」

以做菜為例,廚師都能煮出一碗打滷麵,但能滷而不瀉湯,才是高手,其中的秘訣就在於下多少功夫。

盧亮輝指出,配器者必須懂和聲、對位、配器與樂理等,實務上還有許多細節需要考慮,「按演唱者的音高、曲調、劇情以及導演的要求,才譜出背景音樂,以加強戲曲音樂性,也豐富唱腔。」

舊時歌仔戲即以唱功為主,戲曲部分居次。以音樂劇呈現廖瓊枝的一生,少不了有戲曲與唱腔的衝撞,孰輕孰重?

盧亮輝表示,「凍水牡丹」的樂曲還是有主旋律,「基本上要看演員唱腔,如果唱腔戲劇性高,樂曲就會跟著豐厚一點;如果是哭戲,配器上就要加重低沉、哀怨,但不搶戲分。」

獲得薪傳獎的廖瓊枝為了融入新的演出方式,每天抱著錄音機聽樂曲,花了一段時間,才重新調整了自己在音樂劇的演出方法。


「三大件」就能成就傳統戲曲


盧亮輝也曾為許多京戲作品編曲配器,例如《媽祖》、《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李世民與魏徵》等,對於傳統戲曲相當熟悉。他指出,傳統戲曲只靠「三大件」,就能達到藝術的程度。

所謂的「三大件」為鑼、鼓、小鈸,不只負責角色進、出場,還能表現角色的喜怒哀樂與性格。「哀傷的時候,用大鑼帶出沈重的氣氛。武打戲沒有音樂,但以三大件掌控戲曲的節奏。」此外,椰胡、梆笛等也經常出現在傳統戲曲。

他對於創作作品「愛河」、「春夏秋冬」、「童年的回憶」等受到傳承,十分高興;對於「凍水牡丹」的創新,他認為這是好的嘗試,因為國樂只有長久不斷的演出,才能成為經典。

國樂演奏國樂演奏(臺灣國樂團提供提供)
BOX

歌仔戲的起源

台灣流行的歌仔戲初始只由團長出來講述大概內容,類似說書人的角色,再由演員以唸白方式演出;內容多半以忠孝節義為主。後來吸收了南北戲曲的長處,逐漸加入動作與戲曲。

在尚未有電視之前,廣播電台的歌仔戲節目是台灣民眾最愛聽的節目,後來也成為電視節目之一;加上國民政府帶來的京戲、豫劇等,歌仔戲更因此吸收不少長處,至今而能成為藝術門類之一。廖瓊枝即為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科的第一屆系主任。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