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懂音樂的感受

神韻交響樂團9月20-10月3日將再度蒞臨台灣巡演十大城市15場次。圖為2016年10月3日晚間,神韻交響樂團在台北中山堂的演出。(記者陳柏州/攝影)
神韻交響樂團9月20-10月3日將再度蒞臨台灣巡演十大城市15場次。圖為2016年10月3日晚間,神韻交響樂團在台北中山堂的演出。(記者陳柏州/攝影)

文/陳維棟---清華大學音樂學系暨音樂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他不像其他的藝術,例如:美術、攝影、建築等,可以透過視覺,不斷的重複欣賞。音樂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

很多人常說我沒有音樂細胞,我看不懂五線譜,我是音樂的門外漢,所以拒音樂於千里之外。而這樣對音樂的觀念,是追究於近年來偏失錯誤的音樂教育,以為音樂就是要會彈奏樂器,音樂就是要看懂樂理,其實,這只是懂音樂的一小部分,真正的了解音樂是要能聽的懂,音樂傳達和音樂接收的意涵是什麼。

什麼是聽懂音樂的傳達和接收?好比聽眾是一個忠實的接收者,而演奏(唱)者是一個真實的傳達者,兩者之間的訊息相互流通,有如語言般的聯絡。當然語言我們懂,音符能等同於語言嗎?答案是可以的,因為音樂的要素,例如:節奏、力度、音色、速度等,能觸動我們的情緒(喜怒哀樂…),語言何嘗不也是透過我們學習來的符號(文字),來了解對方要表達的情緒。

近代音樂教育家劉德義強調:「音樂是作曲家,將音樂不同的要素,例如: 音色、節奏、 旋律、力度、和聲、語言以及曲式等,有計畫有組織的設計手段,並給人們一種無言或有言的啟示」。所以這個有計畫有組織的設計手段是我們要去學習,要去了解的。

我們常說這個音樂有畫面,這是因為音樂的訊息我們接收到了,他讓我們的大腦把這個理解的訊息轉化成畫面。我們要討論的是,作曲家或音樂的詮釋者,如何把音樂的要素傳達成不是語言的語言,讓我們接收到這個訊息並了解他。

筆者本身嘗試把音樂的要素,連結5點具體印象:1.情緒或情感2.景物3.聲音4.時間5.空間。舉個例子:豎琴發出向上的琶音,我們把它連結到像潺潺水波的景物。又木魚先短後長的連續節奏,我們把它連結到像馬蹄般的聲音。如此不斷將音樂和這5點具體印象做結合,我們腦中的畫面就不斷的產生了,並能更進一步表達音樂的主題(音樂可以分為絕對和標題音樂)。

去年首次到台灣演出的神韻交響樂團,除了演奏包括了神韻原創作品及西方經典曲目外,還特地帶給台灣觀眾意外的驚喜,一首台灣民歌《高山青》,讓人興奮和觸動許久,筆者去年有幸聆聽後,試著分享,這個接收到的訊息及畫面:

樂章開始,樂團輕敲金色大鑼,加上豎琴及弦樂微亮音色的搭配,如此喚醒了晨曦大地。然而在長笛的顫音及雙簧管的上行音階架構中,更擴散了這道曙光。此時短笛和單簧管的呼應像極了鳥兒們的對唱,那不甘示弱的巴松管一樣學起了松雞低沉的鳴叫,這層層的音響堆疊,勾畫出高山音畫的美。

主題樂章展現出樂團輕快及充滿力度的快板「陽剛之氣」,道出歌詞中「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高山青》歌詞的片段動機,在樂團弦樂、管樂及打擊樂的相互呼應聲中,帶出更多如歌似舞般的熱情步伐。

第三段樂章,以中板速度娓娓道出「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的畫面,二胡及琵琶演奏著如歌般的片段變奏,展現出姑娘們美若秋水的婀娜多姿,這與主題樂章「少年壯如山」形成強烈的對比。最後一個段落,反覆主題樂章,加上尾聲(Coda)畫下樂章的句號。

如此應用對音樂主題的理解,再加上學習音樂要素要呈現的語言,那麼具有情感、景物、聲音、時間及空間的畫面將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誰又能說我們不懂音樂,我們自己也不再認為是音樂的門外漢了。

清華大學音樂學系暨音樂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陳維棟清華大學音樂學系暨音樂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陳維棟(陳維棟提供)
延伸閱讀
神韻音樂傾倒社會名流
2017年08月25日 | 6年前
BOX:訊息洽詢
2017年08月13日 | 6年前
神韻重新延續東西音樂文化之根
2017年08月10日 | 6年前
2017神韻交響樂團台灣巡演場次
2017年08月10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