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瑟的來歷
根據古籍記載,三皇之首伏羲氏發明了瑟這種樂器。瑟外形類似箏,但比箏略寬,常作爲琴的伴奏樂器,因此古人常將其與古琴並稱「琴瑟」。
瑟最早的使用記載於《詩經》,唐朝之後,瑟主要用於宮廷雅樂之中。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古瑟是中國現存最古的瑟。
相傳古代的瑟有五十弦,《漢書.郊祀記》載:「太帝命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能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
瑟呈中空長方形,面微隆起。琴箱一般為整木製作,下有底板。一般的瑟有二十五根絲製的弦,平行琴體排列。每弦下有一可移動的柱(又稱碼子、雁柱),用來調音。瑟的音質飽滿,高音清脆、中音明亮、低音渾厚,音域可覆蓋五個八度。
古琴亦稱「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有三千年以上歷史。最初為五弦,漢朝起定制為七弦,因此也稱作「七弦琴」。2003年,古琴列入世界「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琴瑟是中國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故有「士無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書」之說,位列四藝「琴、棋、書、畫」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