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會生活的人 一生都在做減法
《莊子•逍遙遊》中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鷦鷯在深林裡築巢,林子再大,也不過只能占其中一枝;偃鼠到黃河裡飲水,黃河再大,也只不過只能灌滿自己的肚子。
幾千年前,哲人先賢就已經教了我們生活的智慧:過多的物質,於我們無益。
道理明明很簡單,可是,人吶!始終是慾望的生物。買買買不用學都會,學會捨棄談何容易?
就像老子提出的「物極必反」的規律命題,當現代社會的物慾膨脹到一定程度,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是累贅和混亂時,「斷舍離」才流行了起來。但一些真正成功的人士,也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早就有意識地給自己的生活做減法了。
許多成功人士一生都在做減法。
1845年,美國學者梭羅跑到瓦爾登湖邊上,搭建了一個小木屋,獨居了2年2個月。他說:「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用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事實證明,越是成功的人,越追求簡單的生活,越不會被物慾所控制。
李嘉誠戴的表,一戴就10幾年,一塊西鐵城表,市價1,000港元。他的眼鏡,也戴了10幾年,曾因度數增加換過鏡片,但沒換過鏡框。
賈伯斯一生在信仰「少即是多」,當時30歲不到的他,家居物品少得出奇。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一盞蒂芬妮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對於添加什麼傢具,每一件都是一個慎重的選擇。
祖克伯格,Facebook的創始人,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卻是「極簡主義」的忠實擁護者。拉開他的衣櫥,一排淺灰色T恤和一排深灰色連帽衫。他上班,開的車是1.6萬美金的本田,身上永遠穿著灰色上衣搭牛仔褲,以至於員工都以為他每天都不換衣服。
這些我們眼中的成功人士,得到了我們羨慕的一切,恰恰一生都在做減法。他們的人生是幸福的,因為他們對物慾控制自如,而不是被物慾所捆綁。
極簡生活有助於讓我們看清生活的真相。
約書亞•貝克爾,一位美國的高富帥。以世俗的眼光來看,他是多麼成功:拿6位數的薪水,掌管150家店鋪,有一個美麗的妻子,22歲就買豪宅名車,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毫無克制。但是他發現,自己的生活並不幸福。
逢年過節他買的禮物準時到達母親手中,然而錯過了母親最後的離別,含恨一生;他買了很多奢華的禮物給妻子和兒子,然而沒有給他們最想要的陪伴,家庭面臨危機。他覺得,是無止境的物慾讓生活變得混亂,自己迷失其中,偏偏忘記了最珍貴的東西。
於是,他毅然辭掉了年薪百萬的工作,清理內心雜亂的思緒,同時清理家裡的東西。他把許多昂貴的衣服多餘的器物,贈送他人或送到了慈善機構。最後,家裡90%的物品都被清理掉了,只剩下288件物品,成為生活必需品。
他有了大把的時間,開始把生活過得從容——他慢悠悠地做一頓美食,和朋友喝一次下午茶;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家人。
重新審視生活,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他的意識變得十分清晰。
他小時候想當一名作家,卻一直沒時間拿起筆。現在他終於付諸行動,兩年後真的成了一名暢銷作家。
瑞恩,約書亞的老友,從高管位置上被辭退後,鬱鬱寡歡。受到了約書亞的感染,他決定21天內過上極簡生活。
整整花了8小時,兩個人清空了家裡的壁櫥,把東西全部打包進幾個大箱子中。之後的每一天,瑞恩每天從箱子裡拿出需要用的物品。21天結束,還在箱子裡的東西就是需要捨棄的。
第一天拿出的是床單、洗漱用具等必需品,之後是一些衣物。一個星期後,他發現大部分東西還在箱子裡,等到第11天時,瑞恩沒有再拿出任何東西。
三個星期後,瑞恩有80%的東西沒有被解開,它們被出售、捐贈或扔進了垃圾桶。瑞恩帶著剩下的20%,搬進新家,開啟了全新生活。
最讓他快樂的事情是:三明治、烏龜,以及溫蒂的咖啡。他說:我竟然第一次感覺到了富有。
捨棄了物質的雜亂和過度負荷,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和有趣。他們決定把這種「幸福的祕訣」傳遞給全世界。
於是,The Minimalists(極簡生活網站)誕生了。
「我們丟棄生活中那不重要的90%,剩下的10%會讓我們收穫更多。」
約書亞和瑞恩倡導的極簡主義,從美國蔓延到歐洲到全世界,更多的人從物慾中解放了出來,生活變得更加幸福。
多餘的東西可能會斷送你的性命。
回到我們大多數普通人身上,得到的還不夠多,我們在努力做加法。但要想幸福,我們更應該學會做減法。
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中的女主麻衣,原來和她家人一樣,是個囤積狂魔。家裡亂得連書包都找不到,客人來了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直到失戀後,麻衣看到前男友的東西就心煩,見到一件仍一件,結果越扔越爽。
特別在經歷一場大地震之時,在滿屋雜物裡連個救命的水都找不到。麻衣說了一句話讓我頗有感觸,她說:多餘的東西會斷送你的性命。
生活中的囤積雖然不至於讓我們斷送性命,但著實浪費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太多的物慾會讓人的內心混亂,同樣,多餘的東西越多,重要的物品越會被淹沒。
我們花大量的時間整理衣櫥的衣服,可是,真正常穿的就那麼幾件,對於懶得整理的人來說,為了一件衣服,還得整天翻箱倒櫃地找,找不到時最是抓狂。東西找到了,時間浪費了,心情也壞過了。
麻衣躺在地板上,房間幾乎空無一物,那畫面讓人感到身心放空、舒適、安逸。
我們不必像她做得那麼極致,只是無用之物,該捨就要捨。更重要的是「斷」,買買買時一定要hold住。
松浦彌太郎說過:「日夜陪伴自己的物品,其實是最可靠、最親近、最不會說謊的朋友。我對物的選擇慎之又慎,要麼不買,要買就買好物。因為我覺得,有的東西可能要陪伴我一生。對於家裡歷經年代的物品,我總是心存感激和敬畏。」
其實,往往不是生活的空間太小,而是多餘的東西太多。
人們都希望住上大房子寬敞、自在。但另一方面,又在不斷地買買買、囤囤囤,然後這也捨不得扔、那也捨不得扔,讓過多的物品,擠壓自己的生存空間。
曾經的我,也有嚴重的囤積病,總覺得很多東西都帶有「不可複製」的回憶。當年大學畢業清理宿舍時,我震驚了!為什麼到離開的時候,才驚覺,我居然和一大堆「垃圾」一起生活了4年。
幾乎沒穿過但又捨不得丟掉的衣物,一年都沒用過兩次的某些護膚品,估計一輩子都不會穿到的鞋子,再也不可能會背的包包,平時沒用到的電腦包,不讀的書本,一堆旅遊紀念品和別人送的小玩意……這些東西,在我的生活總使用率幾乎為零,它們和垃圾有什麼區別,可是,就是這些垃圾佔據了我60%以上的空間。
大學宿舍空間本來就比較局促,上床下桌、兩大櫃、一抽屜。所以我經常整理東西,永遠整不完。但每天早上依然匆匆忙忙地找衣服,每天屈身坐在書桌前,包圍在一堆雜物中,每天都使用的電腦,卻只佔了很小的一席地。
不是空間太小,是多餘的東西太多。
有捨有得,越懂得放下的人,得到的越多。處理掉不重要的東西,才能還自己一片清凈之地。
學會給生活做減法,至少可以從處理以下20項瑣碎用品做起。
- 多年沒穿的衣物、鞋子;
- 已經不討你歡心的包包,廉價的腰帶;
- 過期的護膚品化妝品,「總有一天會用到」的護膚品化妝品;
- 不想用又捨不得扔的試用裝小樣;
- 不想再看也沒珍藏價值的讀物;
- 廢棄的風扇、手機、電腦等電器,壞掉的傢具;
- 沒用的數據線等各種線,壞的充電器;
- 不穿的襪子、內衣內褲,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戴的圍巾、帽子;
- 無用的名片、優惠券、小票、單據、電影票根;
- 廉價的首飾,不想再戴的首飾;
- 囤積過多的一次性購物袋,壞掉的旅行箱;
- 無價值的紀念品,不喜歡的禮物;
- 沒用的本子和筆;
- 過期的藥品;
- 不再用的舊廚具,兩年都沒用完的調味料;
- 包完一次禮物剩下的包裝紙;
- 一年內都沒用到的小物品;
- 手機裡不好用的APP;
- 不喜歡的公眾號;
- 無效社交(飯局、聚會)
——轉自《微信公眾號「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