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彈打子彈 美攔截洲際導彈的技術有多難?

美軍週二發射的攔截火箭成功擊中了一枚模擬洲際彈道導彈,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攔截洲際導彈。(Getty Images)
美軍週二發射的攔截火箭成功擊中了一枚模擬洲際彈道導彈,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攔截洲際導彈。(Getty Images)

【記者梁義/綜合報導】
為應對朝鮮導彈威脅,美軍週二發射的攔截火箭成功擊中了一枚模擬洲際彈道導彈,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成功攔截洲際導彈。其難度,用國防部的聲明稱,猶如「高速狀態下用一顆子彈擊中另一子彈」。

五角大樓在聲明中表示,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的一枚攔截導彈,成功阻擋了從太平洋馬紹爾群島試驗場發射的一枚模擬洲際彈道導彈。這是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首次成功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由於朝鮮頻頻試射挑釁,這一巨大進展備受全球關注。

此次攔截測試對美國本土防禦具有重要意義。此前,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都只能攔截射程較短的彈道導彈,技術上還未足以攔截射程接近10,000公里的洲際彈道導彈。

導彈防禦局局長、海軍中將敘林(James D. Syring)表示這是一次重要「里程碑」,「這次測試表明,對於一個非常現實的威脅,我們擁有了可行可信的威懾力量」。

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民主黨籍成員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說,「這是13年前美國開始部署陸基反導系統後,在針對洲際彈道導彈方面取得的最大成功。」

資料顯示,陸基中段導彈防禦系統,是從陸地發射平台對敵方彈道導彈進行探測和跟蹤,然後從地上或海上發射攔截器,在敵方系統的彈道導彈尚未到達目標之前,在其飛行彈道中段,也就是太空中對其進行攔截並將其戰鬥部摧毀。

美國軍事網站報導,GMD的技術非常複雜,難度極高,需要動用美軍部署在全球的感應器來監控、追蹤彈道導彈。美國國防部表示,這樣的攔截就像在高速狀態下「子彈打子彈」,攔截導彈先升入太空,之後釋放「外大氣層截殺載具(EKV)」,利用EKV的動能摧毀目標。

資料顯示,對於彈道導彈攔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初段攔截:導彈剛發射的起飛階段,此時導彈加速的過程要克服重力,高度低、速度慢,理論上的攔截難度最低,但需要距離發射地很近才可實現。

中段攔截:彈道導彈被助推至太空的近地軌道,此時導彈飛行時間長,速度快。但由於其軌道可以預期,距離目標遠,中段攔截被視為最好的攔截時機。但技術難度極高。

末段攔截:導彈從目標上空返回大氣層內,距離目標近,飛行時間短,速度快,容易造成損失。目前的美國愛國者系統、俄羅斯S-400系統、中共的紅旗-9反導系統,都屬於末段攔截。

而對於洲際導彈,射程一般都在10,000公里以上,其下落時速度可以達到十倍於音速甚至更快,再加上攔截飛彈自身三到四倍音速的速度,末段攔截幾乎不可能。

最好的攔截時機——中段攔截,卻難度極高。大陸微信公號「政知道」引述專家的話稱,中段攔截,難就難在「看不著」、「打不到」。看不著,是因為很少有國家具有可以監控全球導彈起飛特徵並馬上跟蹤、分析、預判其飛行軌道的能力。

打不到,是因為中段攔截採用的「動能撞擊」攔截手段,是一種「撞車」式的物理攻擊方法,要求精度不差分毫。比末段攔截中攔截彈運行至目標彈附近爆炸,難度增加了一個量級。中段攔截之所以只能用「動能撞擊」,是因為真空環境下,爆炸的彈片效果並不好。

而這種難上加難的中段攔截方式,是目前對付洲際彈道導彈最有效,甚至是唯一的方法。
也正由於技術難度極高,雖然這次攔截測試成功,有專家表示技術仍需時間才可被視為發展成熟。

美國有線電線新聞網絡(CNN)引述專家的話指,美軍自2010年初開始曾5次測試相關技術,惟只有2次成功,成功率只有40%。基於技術的測試記錄,美國不可以依賴此導彈防衞技術保護美國,免受朝鮮導彈威脅。亞當.史密斯則表示,攔截系統仍需繼續發展,才可變得可靠和有效。

美國自2002年開始研發陸基反導系統,並於2004年首次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基地部署,前後耗資400億美元。美軍的其它反導系統還包括攔截短程彈道導彈的「愛國者」導彈系統,以及同樣在大氣層外攔截的「末段高空區域防禦」系統(「薩德」系統)。

過去十多年來美軍共進行了17次導彈攔截測試,其中成功9次。據悉,川普政府今年向國會提交的財政年度預算報告中,將高達79億美元的預算劃分到導彈防禦計劃中,其中GMD系統約占15億美元。
延伸閱讀
攔截洲際飛彈 美首次測試成功
2017年05月31日 | 7年前
北韓頻試射飛彈 美B1轟炸機壓境
2017年05月30日 | 7年前
北韓再射導彈 日抗議美俄譴責
2017年05月29日 | 7年前
韓:北韓南飄氣球 非無人機
2017年05月24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