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館攜手台電 重現北火歷史文物

北火電廠員工,吃、住、生活都在一起,也會自製各式廚房生活用具。(記者周美晴/攝影)
北火電廠員工,吃、住、生活都在一起,也會自製各式廚房生活用具。(記者周美晴/攝影)

【記者周美晴/基隆報導】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與台灣電力公司攜手合作的「重現北火足跡計畫」,18日舉行啟動儀式,除了歷史建物的重生、融合,也注入了新的生命。以創意光雕、AR互動擴增實境、除役機組裝置藝術、宿舍意象導覽牌等規劃及設計的成果。其中,「除役機組裝置藝術」的創作,傳達出對地球環境的變化,教育民眾反思自己。

海科館館長吳俊仁表示,海與民眾有距離、電與民眾也有距離,透過「重現北火足跡計畫」延續北火精神,在台電與各方的協助、努力下,讓民眾知道電、善用電並能永續電。

台電董事長朱文成認為,海科館不只台灣、亞洲第一,應該是世界第一!他舉例曾拜訪過的英國倫敦一座舊電廠改造的的泰特現代藝術館,海科館比它好太多了!

朱文成表示:海科館不但將北火遺跡之建物、設備融入博物館,更將靈魂保留!海科館內容豐富、結合科技,以人為本的經營理念,成功的吸引年輕人,達到教育的目的。北火遺跡的重現、保存計畫,台電的資助、支持不只值得,也非常感動並感激。

基隆市府參議楊桂杰表示:台電將女兒嫁到基隆,嫁給海科館,受到呵護,有良好的照顧,而這個娘家也給予持續的支持並以海科館為榮。

北火電廠老員工82歲的王昭銘與78歲的林文雄,都是民國47年到職,日薪2塊9毛錢。

他們說,那時生活很苦,連學校都很荒涼,對外交通不便,他們中很多都是南部上來,吃、住、休閒都在一起,就互相照顧、團結,與北火一起成長、退役。

民國50年代台灣工業正好蓬勃發展。老員工曹瑞宋指出,那時北火有7500發電量,他們幾乎全年無休,長達5年之久。尤其鍋爐停機維修時,在高溫53℃下他們幾乎都只穿著一條內褲進入除灰,並在短短一天不到的時間裡做好維修,讓鍋爐繼續運作供電。

海科館「重現北火足跡計畫」,這些老員工們,不但提供出珍貴的500張照片、資料,曾經伴隨生活中的傢伙(廚房用具)是他們自己打造、製作,很驕傲,也很感動。

民國72年除役的北火發電廠曾是臺灣北部的電力心臟,也是20世紀初東南亞最大的火力電廠,運轉的44年間,為當時提供充分電力,對臺灣經濟發展具有重大貢獻,透過「重現北火足跡計畫」,將歷史、工業、科技、藝術、文化、教育等串連,也同時點亮昔日北火足跡和新時代的傳承。

「重現北火足跡計畫」之一蜃景計劃 

「蜃景(Mirage)」計畫由台灣藝術家李蕢至帶領團隊進行創作,以「眼界(Fish Ken)」和「陸地幻景(Land Illusion)」兩件作品所組成,利用台電協和發電廠的除役機具結合漂流木與海廢物等材料。

透過「眼界」作品的萬花筒看到海底的幻象,再經由珊瑚狀的雕塑導引至「陸地幻景」作品,彷彿置身在真實的幻象場域之中,展開視覺之外的體驗,並透過互動反思自身與環境的關係。

延伸閱讀
勒索病毒肆虐 立委盼設資安機關
2017年05月17日 | 7年前
今夏供電吃緊 經部:不必然缺電
2017年05月16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