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政經新格局與台灣的因應
2017年國際經濟情勢仍然受到主要經濟體的情勢與政策影響,但作風與過去美國總統迥異的現任總統川普被國際預測機構視為是不確定性甚高的黑天鵝。川普在選前,甚至在4月「川習會」前屢屢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政策提出嚴厲批判,要將中國大陸貼上「匯率操縱國」標籤、要對中國進口美國產品課以45%的高關稅。
在台、美、中三角關係中,台灣目前是處於相對弱勢的一方;美國是台灣最大的外銷訂單來源,而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如果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貿易制裁,減少對中國大陸進口,或是發生最終財貨需求萎縮情況,都將使得「紅色供應鏈」力道加強,對台灣的出口產生一定程度的衝擊。
我國近期經濟表現並不理想,因為深深整合在全球價值供應鏈的緣故,我國景氣與國際經濟相關性越來越高,也就是對外部衝擊的抗禦能力越來越低。如果觀察台灣未來的經濟成長潛力,似乎主要成長引擎熄火,陷入「中高等收入陷阱」。
原因是台灣經濟深陷兩大嚴重結構問題,包括紅色供應鏈、自貿協定覆蓋率不足。川普退出TPP後,讓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態勢更增不確定性。為因應結構性問題、尋找經濟成長引擎,我們需要參與區域整合戰略,但此同時也不能忽略近期未來仍可能發生的變數。
台經院景氣中心副主任邱達生表示,若國際油價能順利回溫,回到合理的區間,全球經濟復甦的機會就會比較大,相較於去年,受到基期的干擾,若不受其它不確定因素影響,2017年國際經濟情勢可望表現不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都是上修的,包括OECD與Global Insight Institute都是在川普當選後上修美國經濟成長率,也與全球經濟復甦有關,顯示川普是黑天鵝的說法有被淡化的現象。
邱達生說,在去年歐洲右派脫歐勢力崛起,但今年以來執政黨贏面較大,包括荷蘭國會大選脫歐派受挫、法國選舉親歐陣營再度驚險勝出,今年來看留歐派機率比較大,至於美國、歐洲為何對亞洲經濟很重要,美歐是最終財貨需求市場,若美歐的需求穩健,基本上亞洲的供應鏈就可以順利運轉,加上美國可能的黑天鵝因素如果都退去,配合國際油價回溫,全球經濟就可以邁向復甦之路,台灣經濟就有可能有循性的回溫,但未來台灣經濟成長是否可能低於全球平均成為常態是值得關注的。
美國是台灣外銷訂單最大來源,台灣20%的出口是來自於美國,中國是台灣出口市場,台灣有40%出口到大陸,若美中出現對抗,美國減少對中國進口,或是發生最終財貨需求萎縮情況,都會使紅色供應鏈力道加強。
台灣經濟最近表現不是很好,特別是在2014年6月油價下滑之後,連續兩年2015年及2016年,基本上都有通貨緊縮的疑慮,2015年第2季出口就已出現很明顯的趨緩,在這段時間,外貿導向的經濟體包括南韓、台灣、日本等都是出現出口萎縮的,而導致經濟成長率的衰退。
不過,邱達生表示,2017年國際情勢比2016年好,因為全球性的需求回來了,台灣目前出現了循環性的回溫,但力道有限,因為結構性的問題並沒有獲得解決。台灣若要擺脫悶經濟現況,要先解決兩大問題,結構性問題持續,內需動能不強、紅色供應鏈持續衝擊我國ICT產業出口、FTA覆蓋率不足影響我國傳產的出口,因此這個結構性問題必須獲得解決。
邱達生說,由於美國正式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未來命運多舛,其它的十個經濟體是否願意接受日本的領導,走向自由化,還有待商確。因應供應鏈問題,台灣政府已推出五+二產業創新政策,其中智慧機械、亞洲矽谷至少可以把我們的下游收回來,對未來就業成長是有幫助的,也可以未來供應鏈結構,拭目以待。
另外,在區域經濟整合趨勢下,我國應該如何因應,他建議,可以支持推動WTO架構下的部門別自由化、推動與重要經貿夥伴的雙邊FTA等來因應未來可能面對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