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iyo事件反思 媒體過度渲染 造就更多脫序
前陣子藝人Makiyo(川島茉樹代)醉毆司機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媒體追逐報導,一度引發NCC(國家通訊委員會)警告,針對暴力不宜畫面開罰;更有專家指出,電視媒體對此事件追逐報導,長期隨著商業取向,使用譁眾取寵的方式取悅大眾,當這些負面養分滋養著每天看電視的兒童時,恐造就更多孩子產生脫序的行為。
藝人Makiyo與日籍友人友寄隆輝及湘瑩和丫子兩位藝人,涉嫌酒後痛毆計程車司機導致重傷一案,事後還召開記者會指出司機有襲胸之嫌,但隨著事證與司機說明後,讓4人的行徑受到輿論強烈的抨擊,大眾對於Makiyo的撻伐更是排山倒海而來。
拚收視率 惡果叢生
台灣的電視媒體為了搏收視率,急著吸引觀眾的目光,讓靠著大膽言論與年輕美麗的藝人,以自曝八卦與糗事來刺激收視率;如Makiyo之前常在節目中嘻笑自己喝醉後的失態行為,並以此為樂,久而久之,這些過當的言語說得太多,因此忘了做人應有的分際與禮貌,直接就反射在對計程車司機的傷害與劣行。
全國教師總公會祕書長吳忠泰表示,即使是各領域的佼佼者,也必須把工作與生活區隔開來,這位藝人不該把演藝的相處模式,與生活價值混為一談。
不過,從媒體處理的方式來看,打開電視幾乎都以八卦為取向最令人詬病,過度渲染使讀者或觀眾看到事情的角度造成偏差。國際教育研究中心亞太區執行長楊益風談到,從連日來媒體的報導,除了追求事件真相外,卻忽略情緒是會被渲染的,只要帶情緒的報導出來,會把本來事不關己的旁人情緒也一併燃燒起來。
回歸健康、理性探討
在不斷譴責媒體亂象的同時,其實要思考為何媒體要報導這些東西?楊益風說,這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窺視癖好,若民眾可以站在平衡角度去看待事情,媒體自然不會一窩蜂報導這些負面的東西。媒體是否改變,與每個人是否願意壓抑自己非理性的好奇息息相關。
不管事件最後走向為何,這些批判都該適可而止,勵友教育中心吳益豐主任認為,媒體發揮挖掘真相的功能不斷追蹤,但假如大家在這事件都能用理性、健康的方式來探討事件所應反省的問題,而非只看到現象的不足缺失,才不會淪為不斷批判,而忽略事件本身可以帶來的教育與呼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