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或退出中共主導的RCEP協議 有何考量?

【記者林燕/綜合報導】
印度一向對貿易協定不感冒,加上對中國製造商品衝垮國內市場的擔憂,以及在知識產權、服務貿易上難以達成共識,印度對中共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 的態度正在由熱變冷。

RCEP是以東協十國為主體,加上中國、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共計16個國家所構成的自由貿易協定。這16個國家的總人口為35億,占全球人口的46%;2016年的GDP總量超過22兆美元,占全球GDP將近30%。

由於中共對此協議的積極推動,很多人將RCEP稱為「中國主導的自由貿易協定」,並將其視作與TPP(泛太平洋自由貿易協議)可競爭全球貿易主導權的協議。現在隨著TPP的停擺,RCEP的進展令人關注。

由於印度對RCEP表現消極,美國之音引述分析人士的觀點認為,印度是亞洲第三大經濟體,RCEP一旦失去印度,其重要性將大打折扣;而即便為拉入印度做出妥協,也會使這一區域貿易協定達不到預期成果。

 RCEP:東協10+1的拓展版

2012年8月,在高棉召開的第44屆東協經濟部長會議及相關會議上,10個東協國家和6個夥伴國的經濟部長一致同意開啟RCEP自由貿易協議談判。RCEP合作的前身則是東協十國與中國、日本以及韓國三國之間的「10+1」雙邊貿易協議。

自2013年到現在,RCEP已經進行了16輪會談,原本定於2016年底的談判截止期一再被推後。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副總裁米勒(Meredith Miller)表示,各成員國之間的考慮優先項各不相同,這是阻礙談判的最大障礙。成員國遲遲不肯達成共識,而截止日期也一拖再拖。

目前,各成員國之間達成的目標截止期為2017年年底,但觀察人士對於這個目標日期能否實現仍持懷疑態度。儘管中共一直在談判過程中扮演關鍵推動角色,但面對新的成員國——同為亞洲大國的印度「保護主義」 掣肘,RCEP的談判進展可謂龜速爬行。

美國之音引述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格(Douglas Paal)對美國《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的話表示:「RCEP至今仍未簽署的原因,第一是印度,第二是印度,第三還是印度,因為印度十分確信,這個協議將為它帶來不必要的競爭。」

下面介紹印度對自由貿易協定的顧慮以及現實考量。

顧慮一:貿易開放後 既擋不住又出不去

彭博社(Bloomberg)的一篇文章指出,印度遲遲不願推進RCEP的原因還跟中國有關:印度擔心簽署協議後,擋不住大量的廉價中國商品進入,也擔心可能會危及印度本土的製造業。

在2016年,印度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逆差達520億美元;但在上個世紀90年代,兩國之間的貿易總額只有20億美元。除此之外,印度與RCEP其它成員國(包括日、韓、印尼、馬來西亞、澳大利亞)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貿易逆差。

另外一方面,即便成員國對印度放開市場,因為中國商品在當地的極大市場占有率,印度仍難以輕易進入對方市場,分一杯羹。在RCEP近期幾輪回合的談判中,印度明確提出兩方面顧慮:第一、印度對東協十國在2014—2015年的出口總值約310億美元,占印度出口總值的10.2%,但在完成RCEP談判後,印度企業能否輕易進入東協市場仍有問題,因為中國商品在當地已擁有極大的市場占有率。

第二、印度擔心國內企業無法和外國企業競爭,尤其在藥品和紡織品項目可能在市場開放後面臨嚴重衝擊。同時,印度國內貿易團體及農業組織也對澳洲、紐西蘭、日本在農產品方面可能帶來的激烈競爭感到憂心。

 顧慮二:知識產權以及服務業條款不利印度

RCEP的談判框架覆蓋諸多內容,包括勞動力標準、環境保護以及反腐敗等,但從談判進展上看,目前最棘手的議題是知識產權。尤其是仿製藥知識產權問題被外界看作是阻擋印度加入RCEP的最主要絆腳石。

日本和韓國提出知識產權政策會提高醫療治療成本,並限制了少數國家獲得負擔得起的仿製藥途徑,希望大家放開,這引起印度的反彈。印度有「發展國家的藥房」之稱,國內有世界最大規模的仿製藥生產企業,包括治療傳染病以及非傳染病的藥物,每年為印度創造了大量的外匯收入。要印度放開這一行業,無疑讓它割肉,如何捨得?

另一方面,印度希望能在訊息服務業的出口領域獲得更大的空間,讓印度大量的IT從業人員能在成員國之間進行自由的勞務流動,以防美國一旦收緊IT就業簽證,為國內就業找出路。

美國之音援引新加坡亞洲經濟學家基斯洛(Priyanka Kishore)的分析表示,由於川普政府釋放出限制印度IT外包商獲得H1-B簽證的信號,亞洲IT服務業市場對印度來說變得越來越重要,「他們需要找到一個預備方案,以防美國真的關閉簽證大門」。但目前的RCEP協議成員國並沒有要接受更多印度IT員工的傾向,這方面各成員國之間也未能達成共識。鑒於此,要印度對RCEP打起精神來談判,或許有一定難度。

保護—退讓—堅持 印度對貿易一向保持謹慎

印度在參與國際競爭中保持著一種戒心,一方面是因為未從歷次的貿易協定中獲得充分好處,另一方面是有保護國內製造業發展的現實需求。

彭博社的專欄作家沙馬(Mihir Sharma)撰文表示:「印度在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上表現得扭扭捏捏,長期以來一貫如此。它曾經多次在世貿組織的不同談判中,單邊阻止協議達成。」

印度前外交部長拉里特.曼辛格(Lalit Mansingh)也承認:「過去的一些貿易協定降低了關稅,也使得外國公司在我們的市場中占據了更大的份額。但是,由於我們的製造業不夠先進,我們沒能很好地利用其它市場的關稅優惠。」

比如:印度2010年與東協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卻發現印度的出口沒有增加,而進口卻增長了30%。印度南方的農民聯合會表示,他們無法與東南亞的廉價香料和植物油進行競爭,致使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上任後提出「審核」前任的貿易協定,此舉代表印度再次結束了與他國的經濟合作關係。而印度與其它國家的十餘個貿易協定也同樣在這些年擱淺。

同時,莫迪的施政重點包括提振印度製造業,2014年發起「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倡議,希望吸引外國投資,帶動印度製造業發展。目前,西門子、波音、東芝等國際大公司已進入印度設廠。莫迪希望,到2025年將製造業占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現在的16%提升到25%。在這一目標實現之前,印度恐怕依舊會對自由貿易協定抱著審慎的態度。

無論印度進或退RCEP  協議最終品質或將縮水

現在外界出現兩種聲音,認為RCEP可能仍有希望達成,但是印度的進或退都將直接影響貿易協定的品質。在經過16輪回合的RCEP談判,印度經過多次「保護—退讓—堅持」,最終同意「減關稅、換他國的服務貿易及投資領域開放」的政策意向,但在知識產權以及服務貿易方面仍未見退讓。

目前達成的比較矚目的協議內容包括:印度同意把之前提出的三層關稅減讓模式,即對中國產品採取最高關稅,然後東協國家採取一級關稅,日本等國採另一級關稅,改為:除中國外,願給予其它成員國單一關稅減讓模式以及80%的貨物貿易關稅減讓。印度對中國保留60%的貨物貿易關稅減讓,並主張對中國給予比其它成員國更長的適應期;而其它國家是對成員國均實施92%的貨物貿易關稅減讓政策。

有專家認為RCEP協定有望在2017年達成,因為2017年是東協成立50周年,東協國家都會希望在年底前簽署RCEP,以此作為周年慶祝的成果之一。美國之音引述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的學者德里克.塞瑟斯(Derek Scissors)的話說:「RCEP同時也是一項外交活動,自從TPP夭折之後,RCEP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從外交上來看,年底前達成某種共識很重要。」

但也有分析人士說,印度或許會最終退出RCEP協議。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美印政策研究所的羅索(Richard Rossow)表示:「我看不到印度對貿易感興趣。如果他們能把RCEP討價還價到成為一個沒有什麼意義的東西,他們或許會在協議上簽字。但是,如果其它國家堅持不退讓,我覺得印度不會簽字。」

總之,如果沒有印度參與,RCEP有望在預定的截止日期內簽署,但是重要性將大打折扣。而即使印度最終簽署了協議,RCEP的內容也可能因遷就印度而被稀釋,達不到事先的目標。接下來,RCEP將在5月於菲律賓舉行新一輪會談。
延伸閱讀
蔡英文:盼台英簽自由貿易協定
2017年04月13日 | 7年前
陸受邀參加TPP 經長:密切注意
2017年03月13日 | 7年前
美國退TPP 日澳不死心
2017年01月24日 | 8年前
APEC明年越南辦 林全:研議新戰略
2016年12月01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