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片有一搭沒一搭 電影業遭譏手工業
台灣很多導演拍片有一搭沒一搭,演員、製片班底出走到對岸尋找工作機會,還有人才斷層老被議論,台灣電影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資深電影作家馬斌表示,台灣電影產業鍊結構很鬆散,從資金、製片到宣傳、行銷等,很多環節不夠完善、不夠成熟,導致拍片有一搭沒一搭,類似手工業。此外,導演獨攬很多事,專業分工不精細,電影無法做大,或許可借鏡美國好萊塢製片三要素,包括工會、尊重專業及非營利電影組織,讓台灣電影產業更完整、更豐富。
馬斌指出,產業必須兼顧上游資方、下游觀眾,還有中間從業人員,每個層面都要顧及,如果中間有一環節沒顧及,就變成手工業。台灣電影業比較像手工業,因為沒辦法確保工作權,拍完這部片,下部片不知在哪,工作人員可能要去兼差、用別的方法找收入。
導演魏德聖前幾部片回收不好,最近上映的電影《52赫茲I Love You》,成本較小、可能回收,讓資方願意繼續投資。而導演吳念真執導或製作的電影只有一部《多桑》,為了養活他的班底,維持他的班底有工作,自己拍廣告拍到爆肝,在在顯示台灣拍電影的困難。
關於片商不投資電影市場,馬斌說,資方對電影沒概念,還有很大的原因是,當製片公司或導演要跟完全不懂電影的金融業、金控業打交道時,中間溝通橋梁還不成熟,導演得單打獨鬥,靠口才說服別人,可是不見得每個導演口才都很好。至於文化部成立「影視投融資專案協力辦公室」,馬斌說,樂觀其成。但整個機制、配套措施要想好,而不是只找兩邊開會,談完了借了錢就沒後續。
台灣1年總票房台幣107億,是大陸(2千億)1/20、美國(3千500億)1/35,台灣的市場確實比較小,但台灣15~59歲觀影人口占42%,比大陸30%高。馬斌說,台灣電影還是有未來,台灣拍電影的人熱情永遠都在,熱情會持續傳承下去,台灣的觀眾也都在,唯一問題是拍電影的人怎樣把市場做起來,要靠整個產業鏈合作,希望盡快設立或完成影視基地、影視園區,如新北「台灣電影文化園區」、台中水湳中台灣電影中心、霧峰中台灣影視基地、台南沙崙影視基地,串聯資金面、製作面、宣傳面。如果影視園區能與影視國家隊結合就更有希望。
兩岸及美國觀影人口、戲院數量、拍片量PK
項目 | 台灣 | 大陸 | 美國 |
觀影人口 | 840萬 | 2.5億 | 2.36億 |
15~59歲觀影占比 | 42% | 30% | 70% |
戲院數量 | 109家 | 4萬1179家 | 4萬475家 |
票房金額(台幣) | 107億 | 2000億 | 3500億 |
影片年產量 | 89部 | 472部(2016年) | 790部(2016年) |
影片年放映量 | 32部(2015年) | 400部(2016年) | 700部(2016年) |
記者徐翠玲/製表 資料來源:馬斌提供
開放引進外資 提升專業技術
「國外對投資影片或影視產業有他們的一套想法,」馬斌說,引進外資不單指錢,而是包含背後的專業、投資影視產業的經驗。今天我國產業鍊不成熟,就應該借助別人的經驗,發展相關產業。導演李安拍《少年PI的奇幻漂流》時,帶動台灣很多後製技術。但是2、3年後那幾家後製公司都倒了,這又牽扯到產業鍊不足以支撐問題,李安把技術帶進來之後,政府應該想辦法維持技術,不維持就沒辦法發揮它該有的功能。
馬斌說,畢竟影視產業不是資金很雄厚的大產業,跟傳產比資本額是不夠的,除非有實力雄厚的企業做後盾,支援、投資影視產業,不管內資、外資都一樣,錢要流動才能活絡。棒球就是很好的例子,這幾年職業棒球隊開始經營球場、想很多點子,這1、2年台灣的職棒比較活絡、收入比較高。
留住人才最重要 政策要清楚
電影人才斷層、人才外流問題,成立工會就可以解套?馬斌說,人才外流是因為產業沒辦法提供足夠的工作、沒辦法提供好的薪水,人員必須到別處工作。台灣沒有所謂真正的斷層,台灣一直有人在做影視教育、傳承,但能不能供給足夠的薪資維持生活,把人才留住,這才是最重要的。此外,產業要成熟到能顧到整個產業、顧到每個人,當每個人都顧到,每個人有自己的尊嚴,重視自己的工作,工會才有可能形成。勞方與資方都要夠大夠成熟,才有談判的條件。
馬斌說,雖然他一直說不要指望政府,但政府可以做到的是,他們要清楚自己做什麼。如媒合平台只簡單的把雙方湊在一起借出錢、貸到款,這就不是成熟的政策。很多人不曉得電影院放映國片有補助,但僅止於上映1部補助1部,可規劃全國109座戲院一定比例聽院放映國片,才有辦法帶動產業活絡。或外片到台灣拍片減免稅金,與拍片相關的周邊產業,旅館、餐飲業,如果拍攝前跟國家報備也應該可減免稅務。
觀影人口未達四成 宣傳行銷需專業
台灣約37.5%的人口進戲院看電影,對於要怎樣吸引更多觀眾,馬斌說,首先電影要好看,台灣的好處是靠口碑,台灣的觀眾比較容易被吸引進戲院,《海角七號》就是最好的例子。《海角七號》一開始沒做太多宣傳因為沒錢,完全靠口碑撐到第一個億,然後才爆紅。但不可能每部電影都這樣做,這又牽涉到整個產業成熟度,宣傳、行銷到底有沒有了解台灣市場、針對台灣市場?看電影主要是18-30歲年輕人,是主要的宣傳對象,需要專業人士來做。
台灣的票房一直被詬病黑箱、弊病大,馬斌說,台灣票房黑箱原因是中南部常常不是一張票看一部片。台灣票房在連鎖戲院比較不是大問題,但中南部很多單廳或獨立經營的戲院,不是用1張票看1部電影,票房統計比較難精準,不過,這現象慢慢會被淘汰,因為法令已規定每個戲院要建置票房連線系統,而且首輪影片一定是1張票看1部電影。他也建議文化部,從60億影視基金撥出1億協助全台,尤其是雙北以外戲院建置票房連線系統,讓國家電影中心目前上路近3個月的全國電影票房系統,能提供即時票房資訊,而不是片商只能看到前1天的票房,公眾只能看到3個月前的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