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股論金】美元為何該漲而不漲?
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於2月14~15日到國會作證時稱「升息等待太久是不智的」,美元指數聞訊一度由2月3日的99.2漲到101.74,但曾說「美元太強」的川普在16日召開首場個人記者會後,該指數卻回跌至100.47,葉倫和川普的言論對美元的走向正出現一場拔河般的較勁。
葉倫和副主席費雪預計將在2018年結束任期,市場多預期川普會換上新的人馬,加上2017年有3位聯準會地方行長更替,川普對聯準會的實質影響力正不斷攀升,聯準會的改組已箭在弦上。
政府新任首長主導改組央行的組織人事,在全球並非沒有先例。日本安倍首相2012年二度上台時,保守的日銀總裁白川方明也被主張積極寬鬆的黑田東彥所取代,從而開啟知名的「安倍經濟學」。
近期美元的衝高乏力,或許顯示在川普強勢領導下,市場預期葉倫主政下的聯準會可能更難「言出必行」。如同去年一樣,聯準會官員年初聲稱當年要升息4次,結果只在年底升息一次。今年,聯準會官員預計會升息3次,但市場只預期會升息兩次。
特別是近幾日美國公布的經濟「硬數據」都相當理想,理論上升息的預期將更加濃厚,但美元匯率卻無法乘勢締造新高,已顯示出情況反常。
例如,美國申請首次失業救濟的人數已連續5週低於24萬人,為1973年12月以來新低水準;1月的新增就業達22.7萬人,優於預期的18萬人;1月零售銷售成長0.4%,高於預期的0.1%;新屋開工也成長2.6%;費城2月製造業指數攀抵43.3,創1984年初以來高;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年增7.1%至98.5,也創下2004年1月以來新高。
一般而言,美國這些亮麗的經濟數據都會激勵美元升值,也會讓市場擔心升息腳步加快,誠如葉倫常說的「按照數據做決策」(data depedent),在此時的經濟氛圍下升息應已毫無懸念,否則將來的通膨將一發不可收拾。今年1 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同比上漲2.5%,創5年最大升幅。
儘管聯準會的升息應已勢在必行,但市場似乎出現另外的反應。根據美林證券調查,41%的華爾街專家認為美元已是市場目前最擁擠的交易,配合美元近幾年漲幅高達25%以上,以及川普不願讓美元太強,美國政府4月又要公布外匯操縱報告,這些因素或許正導致美元近期走勢該漲而不漲的奇特現象,讓人有些霧裡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