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肢體麻木倒地 這樣的毛病你也要當心!

圖:50幾歲的人群中,有7%的人會得「小中風」。圖為神經病學家Gustavo Saposnik。(加通社)
圖:50幾歲的人群中,有7%的人會得「小中風」。圖為神經病學家Gustavo Saposnik。(加通社)

【記者蘇明明/綜合報導】
2012年一天早上,多倫多居民查班(Peter Chaban)在廚房洗杯子,水從手上流過,他卻絲毫沒感覺。緊接著,他身體左側完全麻木,不能動彈,整個人倒了下去。

據CTV報道,救護車趕到安省Collingwood附近查班的度假屋,發現他已恢復知覺。他被送到當地一家醫院,醫生稱他患暫時性腦缺血(TIA),也叫「小中風(Silent strokes)」。查班返回多倫多,到醫院接受核磁共振,醫生得出同樣結論。

現年64歲的查班接受採訪時說,他原在多倫多病童醫院從事研究工作,3年前退休。他稱之前沒有任何症狀,無論是工作時,還是退休後,他都積極運動,經常滑雪、打高爾夫球,幾年前還在打壁球,健康狀況一直很好,沒想到「小中風」找上門。

「小中風」通常會找上中老年人,50幾歲人群患病率為7%,70幾歲為15%,80幾歲為25%。

多倫多聖邁克爾醫院的神經病學家Gustavo Saposnik博士說,雖然「小中風」可能不會導致任何功能障礙,但仍然值得關注。他說,因為他們增加了完全中風的未來風險。

小中風症狀

「小中風」醫學名叫「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容易出現在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病患身上。表現症狀為,突然出現單側手腳麻木無力、頭暈、耳鳴、視力模糊、口齒不清或突然失去平衡感,持續時間僅數分鐘至1小時左右,24小時內完全消失。

口眼歪斜

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說話不清,吐字困難,失語或語不達意,吞咽困難,一側肢體乏力或活動不靈活,走路不穩或突然跌倒。

頭痛頭暈

突然出現劇烈的頭痛,頭暈,甚至噁心嘔吐,或頭痛頭暈的形式和感覺與往日不同,程度加重,或由間歇變成持續。

肢體麻木

面、舌、唇或肢體麻木,眼前模糊或一時看不清東西,耳鳴或聽力改變。

意識障礙

精神萎靡,嗜睡或整日昏沉。性格一反常態,突然變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動遲緩或多語易躁,出現短暫失意。

乏力嘔吐

全身疲乏無力,出虛汗,低熱,胸悶,心悸或突然出現打嗝、嘔吐等。

手握東西落地

刮臉時,頭轉向一側,突然感覺手臂無力,剃刀落地。老師板書時,扭頭給學生講解,突然手中粉筆拿不住脫落,一兩分鐘後完全恢復。這是由於轉頭扭頸時,引起已硬化的頸動脈扭曲,加重了狹窄,導致顱腦供血不足,誘發小中風。

這些小中風症狀不一定都出現,但只要有其中一項先兆症狀出現,就是中老年人中風警報,要特別警惕。此時,應讓病人保持安靜,及時臥床休息,避免精神緊張,儘量少搬動,最好就地治療,經過簡單處理後趕緊送往醫院,切忌慌亂。

如何預防小中風?

一、及時治療可能引起中風的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滯血症、肥胖病、頸椎病等。高血壓是發生中風最危險的因素,也是預防中風關鍵環節。應有效控制血壓,堅持治療,並長期觀察血壓變化情況,以便及時處理。

二、重視中風先兆徵象,如頭暈、頭痛、肢體麻木、昏沉嗜睡、性格反常。一旦小中風發作,應及時就醫。

三、消除中風誘因,如情緒波動、過度疲勞、用力過猛等。要注意心理預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緒穩定。提倡健康生活方式,生活作息有規律。保持大便通暢,避免因用力排便而使血壓急劇升高,引發腦血管病。

四、飲食結構合理,以低鹽、低脂肪、低膽固醇為宜,適當多食豆製品、蔬菜和水果,戒除菸酒。每週至少吃三次魚,尤其是富含ω-3脂肪酸的魚類,或者服用深海魚油。ω-3脂肪酸能夠調節血液狀態,使血液不容易形成凝塊,進而防止腦梗塞。

五、戶外活動(特別是老年人)應注意保暖。應在室內逐步適應環境溫度,調節室內空調溫度,不宜過高,避免從較高溫度環境突然轉到溫度較低的室外。

此外,中風患者平時應當注意保暖,預防感冒;不要用腦過度;外出時多加小心,防止跌跤;起床、低頭繫鞋帶等日常動作要緩慢;洗澡時間不宜過長等。
延伸閱讀
聖誕節的七大過敏原和預防之道
2016年12月21日 | 8年前
不吸煙也患肺癌?這種和食可預防
2016年11月27日 | 8年前
水分喝不足 小心夏季腦中風
2016年08月03日 | 8年前
乾癬患者易罹患三高、中風
2016年07月30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