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墨謀生為何稱「筆耕」?
在有些場合,當需要自我介紹時,往往有的人會以「筆耕」來介紹自己的職業,別人一聽,就知道此人是以寫文章為業的。在古書上也有記載,如《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表》:「既筆耕為養,亦傭書成學。」還有元朝薩都剌《寄王僉憲》詩:「有酒從人飲,無田藉筆耕。」那麼,為什麼以筆墨謀生的人要稱為「筆耕」呢?
「筆耕」一詞按字面上解釋,就是以筆代耕之意。古代的農夫以鋤頭耕作為生,而讀書人則以筆幫人抄寫為生。所以筆耕最初的意思,是指識字者用筆給人抄抄寫寫賺取費用過活,也就是說,抄寫工作就像農夫耕種田地一樣的辛勞。
原來「筆耕」一詞出自魏晉史學家華嶠《後漢書.目一.班超》上所載︰「超傭書勞苦,投筆嘆曰:『大丈夫當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耕乎?』」這也是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
東漢時,班超的家境非常窮困,因此只好到官府工作,靠抄寫書籍賺取報酬,用來供養母親及維持家計。日子久了,班超對抄抄寫寫感到非常煩悶。有一天,他又覺得十分厭煩,就把筆擱下停止抄寫,長嘆一聲說︰「大丈夫應當效法傅介子、張騫等人,在疆場衛國立功,怎能長期把生命浪擲在筆硯之間呢?」於是,班超便棄文從軍,追隨大將軍竇固出征,擊潰匈奴,立下大功。因此,「筆耕」一詞也就漸漸傳開,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