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琉球?小琉球? 沖繩與台灣的歷史淵源

「首里城」,修築於第一尚氏王朝時期。15~19世紀是琉球國的都城所在地和王宮,西元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維基百科)
「首里城」,修築於第一尚氏王朝時期。15~19世紀是琉球國的都城所在地和王宮,西元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維基百科)

文/子樊
琉球,是台灣或日本?原來,大琉球指的是日本琉球群島最南與最西的沖繩縣,而小琉球就是位於台灣西南外海上的琉球嶼。大、小琉球不僅名稱相似,更有其歷史淵源。

位於中國東方海面,日本國境之西的沖繩縣(Okinawa),自古又稱「琉球」,極西端的與那國島與台灣非常近,直線距離僅有110公里。

說到琉球與台灣的關係,在歷史文獻中經常被混為一談。例如最早出現「流求」一詞的《隋書‧東夷列傳‧流求國》中所指的到底是今天的沖繩還是台灣?目前學界仍有許多爭議。但基本上,從明代以後,琉球島上的中山國接受明朝政府冊封為中山王以後,琉球就專指沖繩。

做為航海定位座標的台灣

台灣出現在明代的歷史記載中,也與琉球有很大的關係。明太祖洪武5年(1372),楊戴出使琉球,正式將琉球納入明朝的藩屬國。當明朝官員派使節出洋至琉球時,海上航行困難,經常遇到船難。因此非常需要依靠海面上的航行定位座標,也就是島嶼,做為方向跟里程的指引。台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浮現在官方的航海記載當中。

根據周婉窈的研究,明朝使節的航海記錄中,可以看到他們自中國閩江口出海後,沿路標記海上所見的指標島嶼,諸如梅花嶼、小琉球、雞籠嶼、彭佳嶼、花瓶嶼、釣魚嶼、黃尾嶼、古米山、土納奇、馬齒山、琉球、那霸港等。其中,小琉球、雞籠嶼、彭佳嶼等皆是台灣的離島。

琉球曖昧不明的從屬身份

到了元朝末年(12世紀),琉球分裂為三個各自獨立的國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史稱「三山時代」。其中,以中山國的勢力最為強大。明太祖洪武5年(1372),明朝派遣楊戴出使琉球,分別冊封三國國王。1429年,中山國統一琉球,其國王被明朝冊封為「琉球王」,以「首里城」成為王城,史稱「第一尚氏王朝」。

此後,琉球國一直謹守臣節,依明朝的典章制度隔年進貢。明朝滅亡後,琉球繼續與清政府保持藩屬關系。清朝初期,琉球國王前往中國朝貢,被清廷冊封為「琉球國中山王」。清康熙元年(1662),又改封「琉球國王」。此後,琉球不斷派遣使節向清國進貢,歷任琉球新王即位時都要遣使請封,從未間斷。

然而,明末,萬曆37年(1609),日本薩摩藩在德川幕府的許可下,入侵琉球,琉球尚寧王被迫簽下條約,成為薩摩藩支配統治下的「藩中之藩」。這意味著琉球自此之後,一方面向中國朝貢,一方面又臣屬日本。
「守禮門」是中國牌樓式建築,建於第二尚氏王朝時期。門上的牌匾「守禮之邦」,為明朝皇帝冊封琉球國王時所賜。(維基百科)「守禮門」是中國牌樓式建築,建於第二尚氏王朝時期。門上的牌匾「守禮之邦」,為明朝皇帝冊封琉球國王時所賜。(維基百科)
至清同治7年(1868),日本明治維新政府的「太政官令」傳達到琉球,將琉球王國置於日本鹿兒島縣的管轄下,隨即改為政府直轄地。同治12年(1873),日本明治天皇下詔書將琉球納入日本政府管轄中。

隔年,同治13年(1874)爆發「牡丹社事件」,台灣與琉球的歷史再度勾連。由於琉球人的船隻在海上發生船難,漂流到台灣,上岸時被台灣原住民殺害。當時日本以此為藉口,出兵攻打台灣原住民。而事後,中國承認日本出兵台灣是「保民義舉」,保護人民的正當行為。這表示中國正式放棄琉球的宗主權,此後,琉球就正式納入日本的統治。
1874年「牡丹社事件」,琉球船難者遭台灣原住民殺害。(維基百科)1874年「牡丹社事件」,琉球船難者遭台灣原住民殺害。(維基百科)

日治台灣與琉球通行無阻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中國把台灣割讓給日本。琉球和台灣同時成為日本帝國的一部份。在帝國之內,台灣跟琉球通行無阻,不需要簽證,琉球人要到台灣、台灣人要到琉球,完全沒問題。

例如基隆和平島有個地名為「琉球仔埔」,意指琉球人聚集而形成的聚落,也有不少生活困苦的琉球人到台灣當佣人。此外,與那國島跟台灣的關係也很密切。據周婉窈的調查,與那國島的漁夫經常在清晨就從久部良港出發沿路捕魚,下午抵達蘇澳港,把魚賣掉,回程又沿路捕魚,隔天清晨再度回到久部良港。與那國島其中也有人因此在台灣結婚、來台灣服役、當兵,甚至死在台灣。

戰後琉球人的台灣經驗

二次大戰後,台灣光復,琉球則歸美軍暫時託管。初期管制不嚴,與那國島的走私貿易非常盛。因戰後全球物價、幣值極不穩定,像香港、日本本土還有沖繩本島,都透過與那國島以物易物,交換許多物資,至於捕魚也必須地下化。直到1949年,美軍發現大量軍火、槍械透過這個途徑,大量運到香港跟中國去,因此嚴格取締,走私貿易就此結束。

戰後,台灣自日本殖民地中脫離,主權回歸國民政府。所以先前來到台灣的琉球人,基本上都回到日本或琉球去,只有少數人留下來,過著隱姓埋名的日子。甚至,「二二八事件」發生時,有30多名的琉球人被當成台灣人一樣,在和平島遭受到處決與迫害。所以近年來,沖繩縣的人士就想在和平島建一個二二八事件琉球人罹難紀念碑。

相較於那些留在台灣被迫害的琉球人,另一位琉球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屋良朝苗」則有完全不同的台灣經驗。他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曾任教於台南州立台南第二中學校與台南第一師範學校。當1972年琉球回歸日本後,他就擔任沖繩縣首任知事,也就是沖繩縣長。
琉球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屋良朝苗」。(Public Domain)琉球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屋良朝苗」。(Public Domain)


從琉球跟台灣的關係可以看出,儘管中國在明、清時期對沿海地區實施海禁政策,但跳脫出以中國為中心的思維,在16、17世紀以來的地理大發現時代,東亞海域活動依然熱絡。台灣與鄰近國家和這些人群的歷史活動與關連,值得我們探索、了解。
延伸閱讀
世界上竟然還有另一個台灣
2016年10月14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