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布袋戲文化 子承父志 偶的家圓夢

館內有生旦淨末丑角色的介紹讓民眾更了解布袋戲的各個角色。(記者廖素貞/攝影)
館內有生旦淨末丑角色的介紹讓民眾更了解布袋戲的各個角色。(記者廖素貞/攝影)

文/記者廖素貞

雲林是布袋戲的故鄉,在早期的農業社會,看布袋戲和歌仔戲是民間唯一的娛樂, 在60年代布袋戲的鼎盛時期,黃俊雄布袋戲「雲州大儒俠─史艷文」曾創下萬人空巷的台灣奇績,當時「布袋戲文化」幾乎成了台灣文化的代名詞,但隨著社會的變遷,電影、電視的普及,布袋戲曾沒落一時,但還是有一群熱愛布袋戲的業者,抱著對傳統地方文化的堅持,走過了那段慘澹的歲月!在斗南有一家專門製作布袋戲偶的家族,為了實現父親徐炎卿(戲偶雕刻師)的夢想,一家人經過12年的努力,終於在2015年七月成立了全台第一家布袋戲偶觀光工廠─「偶的家」炎卿戲偶文創園區。

位於雲林縣斗南鎮的布袋戲偶觀光工廠~「偶的家」,以傳承布袋戲文化為宗旨。位於雲林縣斗南鎮的布袋戲偶觀光工廠~「偶的家」,以傳承布袋戲文化為宗旨。(記者廖素貞/攝影)

無師自通 從小學會雕刻戲偶

「偶的家」執行長徐建彰說,喜歡看布袋戲的父親,從小就渴望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戲偶,在沒錢買戲偶的情況下,父親利用放學後趕牛的時候,撿拾田間的紅蘿蔔或龍眼木,無師自通的刻起戲偶來,有一次父親在廟口操弄戲偶時,無意中被一位布袋戲師傅發現,並對他說:「少年仔!你的戲偶刻得很好!可以賣給我嗎?」當時父親非常高興!想不到布袋戲偶也可以賺到零用錢,於是立志長大後一定要當戲偶雕刻師。

偶的家, 一家人媽媽蔡素女(中)兒子徐建彰(左)女兒徐伊裟(右)為了實現爸爸的心願,歷經12年努力,成立偶的家。偶的家, 一家人媽媽蔡素女(中)兒子徐建彰(左)女兒徐伊裟(右)為了實現爸爸的心願,歷經12年努力,成立偶的家。(記者廖素貞/攝影)

熱愛戲偶雕刻的徐炎卿,成家後在斗南鎮開了一家「炎卿戲偶雕刻社」,徐建彰說,在布袋戲鼎盛時期,全台一千多家的布袋戲團的戲偶,包括黃俊雄布袋戲團的戲偶,都是來自他們家的,來買戲偶的人都會問「黃俊雄是你父親嗎?」那時很多人都不知道「布袋戲偶」是怎麼來的,都以為是布袋戲團自己做的。

用生命雕刻戲偶 把戲偶當藝術品

和徐炎卿一起白手起家的蔡素蘭表示,「先生把雕刻戲偶看成是他的生命,每個戲偶對他來說都是個藝術品,而不只是演戲的道具,因為每個戲偶都是他用靈魂雕刻出來的,每當雕出自己滿意的作品時,他會捨不得馬上賣掉,先把它放在家裡欣賞一段時間後再割捨出去,他是全身心的投入在雕刻戲偶的工作上,只要客戶給他一個構想,他就可以雕出客戶想要的造型。」

因此,當客戶搞不清「演布袋戲」和「製作布袋戲」是兩回事時,夫妻倆就立下一個心願,將來一定要成立一家布袋戲偶博物館,讓大家了解布袋戲偶製作過程和辛苦!遺憾的是在夫妻倆尚未完成心願時,徐炎卿就因積勞成疾,在52歲那年英年早逝。蔡素蘭回憶說,「其實當藝術家不會賺錢、很辛苦的!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忙到從沒帶他們去玩過,送貨去給客戶就是去玩。」

館內有生旦淨末丑角色的介紹讓民眾更了解布袋戲的各個角色館內有生旦淨末丑角色的介紹讓民眾更了解布袋戲的各個角色(記者廖素貞/攝影)

隨著台灣布袋戲的演變,從傳統布袋戲到金光布袋戲,戲偶也不斷的在改變,一生致力於布袋戲偶製作的徐炎卿,除了雕刻木偶外,為了晚間在戶外演出的布袋戲,能讓觀眾看得更清楚,他開發了螢光偶,後來隨著霹靂布袋戲的盛行,他又發明了全台第一尊手掌關節會動,還可以拔弓、射箭、撐傘的特技偶。

再隨著劇情的演變,從劍俠戲慢慢演變成武俠小說劇時,為了製造戲劇效果,徐炎卿又研發了會爆破的保麗龍偶,因為保麗龍很容易破裂,當劇中武功高強的俠客一掌打出去,就可以讓壞人粉身碎骨、頭破血流。後來隨著台灣經濟起飛,看布袋戲的人越來越多,收藏的人也多,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徐炎卿又開發了可以大量製造的玻璃纖維布袋戲偶。而每個戲偶的開發,都要經過1~2年的規劃過程,相當辛苦!

發展更精緻的戲偶 突破困境

從小看父母那麼累又賺不到錢的徐建彰說,「當爸爸過世後,我們這些孩子很想放棄」,那時布袋戲正走下坡,但媽媽卻一直念念不忘爸爸的心願,「你爸爸有這樣一手好功夫,你一定要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看到。」就這樣為了完成父親的心願,「我們辛苦了12年,姊姊放棄了美語補習班主任的工作,而我放棄原本要投資超商的生意,直到去年七月我們才成立了「偶的家」炎卿戲偶文創園區,讓民眾了解布袋戲的歷史與布袋戲偶的製作過程。」

徐建彰的作品炎鉉君榮獲雲林雲創點睛獎徐建彰的作品炎鉉君榮獲雲林雲創點睛獎(記者廖素貞/攝影)

徐建彰說,「在布袋戲最沒落的時候,是我們承接父親志業的時候,原本想放棄,當時最大的衝擊,不是大家不看布袋戲,而是中國及越南的廉價布袋戲偶衝擊著台灣,為了突破困境,我們觀察發現,台灣的民眾除了廉價的東西外,也有喜歡精緻而高檔的東西,因此,我們開始發展更精緻的戲偶來吸引台灣的民眾!」

現在收藏精緻戲偶的人越來越多,有企業老闆、也有布袋戲的愛好者、更有人把它當藝術品來收藏。布袋戲偶已成了文創商品或藝術品,不再只是一個演出的道具。

製作過程繁瑣 需10步驟

喜歡布袋戲的你,可知一尊小小的布袋戲偶,從「選木」開始到完成作品,要整整十個步驟才能完成,徐建彰說,以前野臺戲的戲偶,使用梧桐木或進口的南洋木,因為這兩種木材比較輕,做出來的戲偶容易操弄,現在收藏布袋戲偶的人越來越多,一般改用樟木,因為可以保存較久。

經過十個步驟才能完成的 「偶頭」。經過十個步驟才能完成的 「偶頭」。(記者廖素貞/攝影)

第二個步驟「劈型」,先把偶頭的大小、脖子的長度取出來;接著是第三個步驟「粗柸」,就是把鼻子、眼睛、嘴巴的位置固定好;再進入第四個步驟「細柸」,這個步驟對雕刻師來說是最細工的部分,整個五官要全部完成;接著就是第五個步驟「研磨」,要把刻好的戲偶先磨平再「拋光」,然後「補土」,徐建彰說,「這是我們家的祖傳祕方,這個補土,以前只用在神像上,現在我們把它用在戲偶上,目的是保護戲偶,讓它更堅硬、不怕碰撞!」

補土後還要「打底」,打上白底,為什麼要打底呢?徐建彰指出,因為打上白底之後最容易看出戲偶哪裡還有瑕疵,等確定完好無缺後再「打上粉底」,粉底要配合偶的角色,如史艷文就會用一般的膚色,關公就噴上紅色,包公噴灰色,張飛則噴咖啡色!最後一個步驟就是「上色」,就是用毛筆把戲偶的眼睛、眉毛、嘴唇、睫毛,一筆一筆的用手工畫上去,這些動作是電腦機器無法取代的!

在布袋戲裡生、旦、淨、末、丑,每個角色有每個角色專屬的衣服。在布袋戲裡生、旦、淨、末、丑,每個角色有每個角色專屬的衣服。(記者廖素貞/攝影)

整個戲偶完成後,再配上上百種不同角色的盔帽、髮型、髮飾,還有服裝造型,這些工程之繁鎖,不亞於偶頭雕刻,對於收藏版的大型戲偶,無論材質、造型那又更講究,更費工,要依客戶的需求去設計。

徐建彰表示,「其實很多人不看好這個行業,但我們覺得要使布袋戲文化能永續傳承下去,必須不斷的創新和改變,以前刻偶只是純粹讓人表演的,現在的戲偶透過設計師精心打造,已成為愛好布袋戲者的收藏品,甚至是藝術品,收藏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們希望布袋戲文化不只是台灣的地方文化,更希望能在國際發光發亮!」
延伸閱讀
暑期青年壯遊 跟著布袋戲遊台灣
2016年06月17日 | 8年前
8國合體 雲林國際偶戲節10/2登場
2015年09月25日 | 9年前
村落文化美學展 斗六展出
2015年09月22日 | 9年前
雲林布袋戲日 懷念黃海岱
2014年12月30日 | 9年前
掌中風雲會 31日西螺大拚台
2014年10月29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