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工程禍亂教育 習任內終止

中國教育的「985」等工程,從一開始就備受詬病,並加劇了中共教育體制的不公。(Getty Images)
中國教育的「985」等工程,從一開始就備受詬病,並加劇了中共教育體制的不公。(Getty Images)

(記者李思緣/報導)

由中共前黨魁江澤民搞出、前教育部長陳至立推動的「985」等工程,從一開始就備受詬病,並加劇了中共教育體制的不公。目前「985工程」和「211工程」將被廢除,評論人士認為,通過各種改革方式,習近平在逐漸否定、廢除江澤民掌權時推行的政策,其中也包括教育領域。

不敵「唯分數論」地方教改失敗

在中共現有體制下,教育改革同其他改革一樣舉步維艱,從河北涿鹿縣的一個例子就能看出。7月19日晚,河北涿鹿縣有關部門證實,涿鹿縣已全面停止了全縣中、小學「三疑三探」的教學改革。

據了解,「三疑三探」教學模式主要包括4個環節,即設疑自探、解疑合探、質疑再探、運用拓展。這種模式區別於中共推行的填鴨式教育,更接近於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應然的教育規律。

但是這場「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原因很簡單,就是有部分家長反對,理由是在當前升學體系仍難以擺脫「唯分數論」的背景下,家長擔心學生的成績無法獲得保證,報考大學後一連串問題會接踵而來。

這種根深蒂固的「唯分數論」已經在中國存在了幾十年。

現在很多中國人已有一種印象:所謂的好大學,就是國家認可的「985」大學和「211」大學。其中「985」大學為上品,「211」大學為中品,非 「985」、「211」的大學就成了殘次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就是「985」中的極品。由此而導出的邏輯就是,極品生出極品人才,中品生出中品人才, 次品生出次品人才。

對一般民眾來說,想要子女擠進這些大學,唯有先讓他們考取重點高中,衡量的標準也只有一個:考試分數。

習當局廢止「985」和「211」文件

6月28日,中共教育部宣布失效一批規範性文件,其中包括〈關於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關於補充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設規劃的通知〉、〈關於實施「重點特色學科項目」的意見〉、〈關於繼續實施「優秀學科創新平台」建設的意見〉等文件。

「211」工程,即所謂「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的建設工程」。1995年11月,原國家教委等部門聯合下發了〈「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211工程」正式啟動。

「985」工程源於1998年5月4日,江澤民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的講話,其當時聲稱「⋯⋯要相對集中國家有限財力⋯⋯對於若干所高等學校和已經接近並有條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學科進行重點建設」。1999年,「985工程」正式啟動建設。

目前,全中國共有39所「985」工程大學、116所「211」工程大學。

7 月4日,經濟學者王思想發表〈對211、985應進行徹底否定〉的評論文章稱,兩個工程,原本也非教育部一家所能推出。尤其「985」,明顯是教育部為了 迎合當時領導人的講話,奉旨落實的。當時的教育部長正是陳至立。江澤民推行的這兩個工程,存在的一個問題是人為導致社會不公。

加劇教育不公學生就業難

長期以來,「985」和「211」這兩項工程的設立,造成了不同大學之間在財政撥款、科研資源、生源招募和師資流向的人為壁壘,兩極分化現象嚴重;而且這種由行政部門劃定的序列,還缺乏常態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不利於後進院校的成長。

更讓學生和家長怨聲載道的是,這種人為的大學「排名」,把畢業生分成了三六九,從此大學聯考填報志願有了指引,企業招人也有了依據。一些熱門企業在招聘時,為降低甄選人才成本,毫不猶豫地將所有非「985」或「211」大學的簡歷直接刷掉。好多優秀的非「211」、「985」畢業學生的良好前程就此被剝奪。

2014年12月,《經濟觀察報》報導稱,北京某非「211」、「985」大學老師王雋曾透露,自己的很多學生都非常優秀,並不遜色於「211」、「985」的學生,但在就業市場上仍有歧視。

許多人忿忿不平:大家都是大學生,憑什麼認為「985」、「211」出來的學生素質就是高?

新華網2014年11月20日也公開承認:「985」和「211」工程存在使大學爭搶經費,加劇教育不公和企業招聘設門檻,加劇大學生就業難兩大弊端。

資源分配不公大學兩極分化

「211」和「985」大學還拿走了天量的教育經費。

2015年3月,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發布了〈天則.轉型建議〉(「中國教育轉型建議」分報告),對中國教育領域的行政資源分配不公平的現狀進行了量化研究。

報告指,隨著「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實施,中央部屬院校與地方屬本科院校的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支出和公用支出金額,從1995年差距還「比較接近」的水平,逐步拉大到2010年約2倍的差距。

此外,從2009年至2013年的公開數據可以看到,「211」和「985」大學拿走了全中國七成的政府科研經費,其中「211」大學拿走19.3%,為 510.66億元(人民幣,以下同),「985」大學拿走52.7%,為1,394.94億元,其他大學只拿走28%,為742.1億元。另一數據是, 「211」和「985」大學只占全國大學總量的14.3%。

顯現落差的另一組數據是,清華大學在「211」和「985」大學中科研經費最多,為39.91億元,其中財政撥款27.75億元,是普通大學西南石油大學財政撥款的23倍。後者在普通大學的科研經費最多,也只有4.6億元。

學者:政策起點就錯 實施過程更荒唐

「985」、 「211」工程從一開始實施就遭到很大質疑。今年6月,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王洪才的文章在討論這一現象時表示,大量的財政支持背後依賴一個虛假的假設:建設一流大學需要大量的投入就要增加投資!這給人造成一個假象:世界一流大學是靠錢堆出來的!這個假設事實上是假的,因為世界一流大學的錢雖然多,但卻是經過自己辛勤努力爭取來的,而非無償獲得的。

王洪才表示,這種模式也鼓勵了大學造假、造假、再造假,因為只有把數字做上去了、做漂亮了才能獲得各種優惠政策,進而才能獲得更大的福利。這種高度不平衡政策的背後都是以國家的名義進行的,於是對於不平衡的政策人們又不能反對,否則就背負道義上的罪責。

王思想認為,「211」工程、「985」工程,起點就是錯的,實施過程更是荒唐透頂。大學本應是最具備活力的地方,其活力體現在科研成果、育人成果。一個充滿活力的群體,必然是變化頻出。今天你領先,明天我領先,不進則退。而「985」和「211」工程,居然是教育部指定39所、100所大學,貼上名牌標籤,進入照顧名單。

王提議,「權力必須遠離教育」,切割權力對教育的干涉,先從切割其掌控教育資金的撥付來入手。◇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