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最大減少蜱蟲傳播的萊姆病風險
蜱蟲這個吸血鬼潛伏在草地上,在灌木叢中或樹林裡。更糟糕的是蜱體對體溫、呼吸和走近的腳步非常敏感。但是如果沒有寄主,它們就吸不到血。蜱蟲既不能跳躍也不會從樹上下落。它們爬到最高1.5米高處,等到狗、鹿或人成為它們的寄主。
因為需要一些濕度,蜱蟲喜歡躲藏在森林邊緣濃密的草地裡,即人類喜歡野餐的地方,很而少藏身於開闊的草皮上。
不過,蜱蟲也生活在園子裡。氣溫達到攝氏六到八度時蜱蟲已經四處活動,蜱蟲傳播的細菌使人感染細菌性傳染病萊姆病。往往萊姆病每年從5月份出現,此時人們進行較多的戶外活動。
萊姆病(Lyme disease)是藉由蜱蟲叮咬而傳播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所引起的人畜共通傳染病。最常見的症狀是皮膚會出現不會癢也不會痛的紅斑,稱為遊走性紅斑,通常發生於被叮咬後一週。大約有25%的人不會生紅斑。其他常見症狀包含發燒、頭痛,和疲倦。如果未治療,可能會演變為臉部單側或雙側麻痺、關節炎、嚴重頭痛合併頸部僵硬、心悸等等。感染後一個月至數年間,關節痛和腫脹的症狀可能一再復發。有時患者四肢會發麻或有刺痛感。大約10至20%的人即使經過妥善治療仍會有關節痛、記憶障礙,以及精神不濟的症狀。
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估計,每年大約40,000至120,000德國人感染上萊姆病,大多數情況下皮膚出現紅斑。蜱蟲傳播的腦炎和腦膜炎病例要少得多 ,每年大約有大約250起,其中30起較為嚴重。德國南部傳播的森林腦炎(TBE)病毒有疫苗,針對萊姆病的病原體伯氏疏螺旋菌(Borrelia burgdorferi)則沒有疫苗。
醫學上對疏螺旋菌(Borrelia)瞭解的時間相對較短,疏螺旋菌首次於1982年在美國得到記錄。菲捨爾說:「1983年,在德國沒有醫生知道這種疾病。我被蜱蟲叮咬後,出現嚴重的關節疼痛。我在風濕病診所住了六週,沒有人能幫助我,直到我意外地因為患上重感冒服用了抗生素,關節疼痛才消失了。」菲捨爾後來成為德國疏螺旋菌和森林腦炎患者組織的主席。
菲捨爾說,直到今天,疏螺旋菌也經常難以被確認。感染疏螺旋菌的患者經常被當作多發性硬化症加以治療。菲捨爾說:「許多人還被長年作為抑鬱症或身心不適治療。」通過症狀識別和實驗室檢查通常可以確診疏螺旋菌。該疾病的最重要症狀是紅斑遊走,被叮咬後出現感染的人80%到90%在最前兩天就會發生。
菲捨爾說:「紅斑不總是在叮咬部位,如果疏螺旋體已在體內遊走,甚至可以出現幾個紅斑。」紅斑通常內部發亮,增大到直徑至少五厘米大。尤其是孩子們還可能出現淋巴結節,藍紅色的結節腫脹通常發生在耳朵上或乳頭上。這是疏螺旋菌疾病的非常明確的癥狀。
抗生素可治癒感染
實際上,疏螺旋體很容易治療。菲捨爾建議,發現紅斑後使用抗生素治療,兩週後即可治癒。如果被蜱蟲叮咬後不加治療,可能在數週甚至數年後更為難以治療。
疏螺旋體可影響神經系統、關節和皮膚,偶爾影響到心臟。菲捨爾說:「關節出現強烈腫脹,尤其是膝蓋腫脹時,醫生應該考慮到疏螺旋體。」如果不進行治療可以導致永久性關節損傷。螺旋體影響心臟的診斷通常難以確定。「排除其他疾病因素後,疏螺旋體的可能性還是常常高到足以使用抗生素。」
攻擊神經的疏螺旋體較易得到診斷。弗萊堡大學的神經學家德實說,尤其是在夜間背部強烈燒灼感的神經疼痛向身體其它部份轉移,可能導致面部癱瘓、感覺麻木和兒童腦膜炎。但是,只有十分之一人的有嚴重症狀,永久性的損害「非常罕見」,不過可能產生走路困難、膀胱問題或神經疼痛。
抗生素療法需要謹慎
德實說,必須由神經學家檢查腦脊液確診。僅僅化驗血液中的抗體是不夠的,因為它們仍然可能來自以前的感染。還可以根據面癱和多發性硬化症的疼痛類型症狀加以區分。一旦確診後,使用常規抗生素即可治療。
與此同時德實警告未得到充分確診的患者,即可能不是受到疏螺旋體感染的病人,不要採用為期一週的「抗生素療法」。「這些治療與副作用有很高相關,甚至導致過死亡。」
有些醫生和患者認為慢性萊姆病往往會導致出現新的症狀,如關節痛、疲勞綜合症、記憶障礙等。德實認為,不排除感染疏螺旋體後出現慢性疲勞或記憶障礙,但是非常罕見,並且與疏螺旋體沒有直接關聯,而是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
不能因噎廢食,由於害怕蜱蟲而不置身於大自然。德實說,即使感到蜱蟲叮咬,感染疏螺旋菌發病的風險也很低。 菲捨爾說:「在自然中逗留後查找有無攜帶蜱蟲是最重要的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