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島自然奇景 海風交織金色奇石

八尺門水道與和平橋。(記者陳懿勝/攝影)
八尺門水道與和平橋。(記者陳懿勝/攝影)

文/記者陳懿勝

來到國境之北——基隆,放眼望去,這裡屋舍沿坡築建,櫛比鱗次,狹窄擁擠的街道在高高低低的屋舍之間穿梭,一溜青翠的山稜線則參雜其中,這裡是港都、也是山城,亦是與海最親近的城市。

地處要道 歷代皆重視

步下客運或走出火車站,基隆港立馬躍現眼前,在貨運衰退的此刻,它開始轉變,開始迎接搭乘郵輪的國際旅客,逐步建立起國際口碑,光是2015年就有56萬多人次進出,基隆港已逐漸成為亞洲郵輪市場的熱門港口。

從海上進入基隆港,首先會經過基隆港的出入門戶——和平島,它掌控港區船舶的進出,位置十分重要,從1626年西班牙人入據至今,始終是軍事重鎮。

「和平」之名源自歷史悲劇

和平島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被稱為「雞籠嶼」或大雞籠嶼,但為了與東北方海上的小雞籠嶼(現今基隆嶼)區隔,約於1870年間改名為「社寮島」。「社」意指凱達格蘭族,「寮」則是指漢人搭建的魚寮。在二二八事件中,島上30餘名日本琉球居民,連同當地的台灣居民遭武力掃蕩遇害。為祈求和平、殺戮不再,社寮島於1947年更名為和平島。

和平島與台灣本島隔著八尺門水道相望,以「和平橋」與基隆陸地相連,橋梁建於1934年,全長約75公尺,原名「基隆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遭美軍轟炸受損,戰後重修並更名為「和平橋」;和平島第二座聯外橋墩「社寮橋」則於2015年正式通車,全橋無落墩,是基隆市最大的拱橋。

穿越和平橋,向右望去,緊臨八尺門水道的是「和平島觀光漁市」,沿岸設有簡易的遊艇及漁船碼頭,觀光漁市的對岸則是「阿根納造船廠」,是美商阿根納造船公司於1967年購置的製造遊艇據點,後因經營不­善關閉閒置至今,成為廢墟。

不起眼水井 竟為400年古蹟

離開和平島觀光漁市,走到和一路2巷的阿拉寶灣入口處,400多年的「龍目井」就坐落於路旁。「龍目井」之名,是因為附近的山頭當地人稱為「龍仔頂山」,此井又位於眼睛的位置,因而得名。

龍目井在現今來看其實只是一口小井,但在清代康熙年間周鐘瑄主修的《諸羅縣志》中有提到:「龍目井,泉湧如珠,噴地而起,獨甘冽冠於全台。不知開自何時?大約荷蘭所浚也。」

據考究,西班牙軍隊於1626年占領和平島時,為了覓尋可飲用的水源,最終找到這口自然湧出的泉水。到了1935年台灣日治時期,日本人在井的四周及上方,建造一個圓拱掩體做為防空襲之用。

海蝕奇景引人流連忘返

和平島由於終年受到東北季風吹襲以及海浪拍打侵蝕影響,再加上海岸類型屬於沉降海岸,位於和平島西北角「和平島公園」內,處處可見到許多特殊造型的奇岩怪石,如海蝕平台、豆腐岩、海蝕溝、海蝕崖、風化窗、萬人堆、千疊敷、海蝕洞、蕈狀岩等景觀。

在如此多樣化的地形景觀中,以千疊敷、萬人堆最為特殊。千疊敷是因為和平島的海岸長年受到海潮沖刷,砂岩逐漸成為一塊塊四方形的岩石,如同在地上鋪了上千張的榻榻米,因此得名;萬人堆則是因岩石性質不同,造成風化、侵蝕的程度不同,下方侵蝕較為嚴重,外型如同蕈狀岩,由於遠看很像人頭排列在海邊,「萬人堆」之名由此而來。

和平島公園內,有一處稱為「番字洞」的海蝕洞,傳說為1661年鄭成功擊退荷蘭人時,荷蘭人躲在和平島上的最後據點。荷蘭人躲在海蝕洞內,並在岩壁上留下古荷蘭文字,但因文字受到自然風化影響,如今多已模糊不清。番字洞位於環山步道與海蝕平台中間,有一片高起的黃色砂岩小山丘的山腰處。

「皇帝殿」位於和平島北面龍仔山的山崖,周遭的蕈狀石排列有序,宛如群臣朝貢皇帝般的景象,因而得名,不過這些岩石有些被軍事單位炸掉了頂部。

和平島豐富的自然景觀與獨特的地質奇景,昔日基隆士紳許迺蘭曾如此詠讚:「旭日東升彩鳳鳴,雲霧散漫曉風生,天開曙色瞳朦映,水國清光入畫明。」,「社寮曉日」因而被列為雞籠八景之一。◇

延伸閱讀
北觀處基隆站揭牌 全力推觀光
2015年06月15日 | 9年前
改變荒煙蔓草 裝置藝術變公園
2013年09月26日 | 11年前
和平島社靈廟 王船遊港繞境
2012年07月29日 | 12年前
和平島守護基隆港 自然人文兼具
2012年06月03日 | 12年前
琉球婦女會抵台 慰靈碑前致謝
2012年05月03日 | 1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