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施鐵抗暖化 中美研究團隊:沒有效果
過去科學家認為,在海洋中注入鐵元素,讓藻類行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可減緩地球暖化趨勢。但是台大地質科學系助理教授任昊佳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對赤道太平洋約2萬年前冰河期海底沉積物所做的最新研究結果,推翻了盛行20年鐵假說,即對海洋藻類做鐵施肥無法減少二氧化碳、減緩全球氣候暖化。此研究榮登頂尖期刊《自然》(Nature)雜誌。
透過對海洋藻類進行鐵施肥,促進藻類生長,利用光合作用降低二氧化碳的效果可能有限,任昊佳29日表示,必須考慮鐵之外其他營養元、鐵施肥地區特性及海洋連通性。
研究團隊到赤道太平洋萊恩群島海域,打撈2千~3千公尺深岩芯,將沈積物中有孔蟲篩選出來,對有孔蟲進行氮同位素探測,結果發現赤道太平洋在上次冰河期(約2萬年前),海洋含鐵量高但藻類變少,與研究團隊2014年所發表亞南極研究成果相矛盾。
任昊佳表示,上次冰河期大氣粉塵帶給亞南極海藻類高鐵量,促進藻類大量生長,加速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降低,但同時也把海洋中藻類所需其他氮、磷等營養元大量吸收掉。
由於海洋相連,亞南極海水傳輸到赤道太平洋後,影響赤道太平洋區域藻類生長,因為亞南極地區鐵之外大量營養元減少,使得赤道太平洋營養元也大量減少,形成赤道太平洋在上一個冰河期,即使加入大量的鐵元素,也無法促進藻類大量生長。
任昊佳說,鐵施肥有可能造成海洋一些副作用產生,如大量生長生物的負營養狀態,會導致海洋進入缺氧狀態,導致生物大量死亡 ,鐵施肥一定要做綜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