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西方歡迎的花木蘭

 (Angie)
 (Angie)

文/楚一丁

在西方國家,中國歷史人物「花木蘭」是眾所皆知的人物,她在西方受歡迎程度絕對不亞於中國。究其原因,雖然離不開好萊塢電影《花木蘭》(Mulan)的影響,但好萊塢的大導演和製片們何以對花木蘭情有獨鍾?這就要從更深層次的文化探討了。

西方文化,尤其美國文化,建立在基督文化基礎之上的,「博愛」是基督文化給美國社會帶來的主要價值,耶穌基督更是為愛而捨己最高的博愛榜樣。

東西修煉文化不同

其中,您是否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中國,廟宇、寺院、道觀大多建在山裡,而西方教堂卻常位於鬧市中。原在何在?這就要從佛、道兩教與基督教修煉方法說起。傳統修佛修道、求善求真的人,先要看破紅塵,方可達到捨盡的境界;基督教則是另闢蹊徑,講究為愛而捨己:當你愛他人的程度能達到愛你的親人的時候,你就不難為他人做出你只會為親人而做出的捨。

同是為達到一個「捨」的境界,道路的不一樣決定了道場選擇的不同:道士、和尚要遠離紅塵,寺廟、道觀就選擇建在山裡。而基督徒要愛別人,教堂當然就建在鬧市了。

另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古來不論是求佛、求道還是西方宗教,難都難在一個「捨」字。和尚、道士出了家,了無牽掛化緣為生,捨起來還容易些。紅塵中打滾的人,每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離不開,少不了。給人多一點,自己就少一分。現代人還有房子、孩子、車子、職場陞遷、事業打拚,樣樣只怕不夠,談捨?不簡單!難嗎?是難。

忠孝兩全的典範

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中國傳統故事中的人物「花木蘭」是一個忠、孝兩全的典範。孔子在《孝經》裡說到,「孝為德之本」,忠的意思是「孝天下」,是把天下人都當成自己的父母去孝敬。木蘭之所以被奉為至孝,是因為她不但照顧父親的生活,更為年邁的父親完成他的心願。

我們許多人對父母的孝就止於對他們生活的照顧,但對老人更多的心願和要求,則往往有些不耐煩。這就是孔子在《論語》裡談到的「色難」:不耐煩,把難看的臉色給老人看。花木蘭沒像一般的尋常女子一樣去責怪父親老胳膊老腿還自不量力,這就是她作為女中豪傑的不同之處。

木蘭深諳中華文化中「忠」字的涵義,所以她不但能理解父親的情懷,而且要代父從軍,替父親完成為國盡忠的心願。這就不但是至孝,而且至忠,是忠、孝兩全。而且從西方文化的角度去看這個忠:將天下人都當成自己的父母去孝敬,這不就是博愛、 這不就是大愛嗎?

明白了「忠孝」與「博愛」的異曲同工之妙,當然就不難理解西方人喜愛花木蘭深層次的文化原因。但美國人喜歡木蘭的原因卻遠遠不僅於此。  

文化上的殊途同歸

美國文化還有兩個重要的部分:一個是強烈的家庭觀念;另一個則是美國文化的招牌:自由。如果我們從崇尚家庭和自由這兩個角度去看木蘭的故事,我們會看到:木蘭馳騁疆場12年,戰爭結束時,皇恩加封高官厚祿,不料木蘭卻不為所動。報效國家之後,木蘭的唯一心願是回家侍奉年邁的老父。

仔細玩味這個故事,木蘭價值觀中不同價值的孰輕孰重是怎樣擺放的呢?忠(不是忠於政府,而是孝待天下人),擺在了第一位;家庭,擺在了第二位;而擺在第三位最不重要的是什麼?是皇帝、朝廷、政府。行文至此,中西文化便殊途同歸了。用孟子的話說就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最後,因為談的是花木蘭,所以就得加一句:花木蘭、穆桂英、楊家將這些人物,其在中華文化中的形象與其在歷史上的原型有諸多差距。這也是這些人物被後世諸多爭議的地方。但對後世文化和歷史產生更大影響的,是其文化意義而非其歷史原型。不論後世傳唱的花木蘭與歷史上真實的花木蘭區別有多大,木蘭對後世的歷史影響都是無法否認的。◇

延伸閱讀
【文史】木蘭曾作女郎來
2015年07月27日 | 9年前
千古絕響〈木蘭詩〉
2014年04月12日 | 10年前
忠與恕
2014年02月18日 | 10年前
盡孝雜談
2013年11月13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