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無塑生活的契機
50、60年代的台灣,竹山身為竹產業重鎮,處處可見以竹子製作而成的建築材料、家具、生活用品等,但現今竹子多流為製作工藝品一途,以及海邊的養蚵棚架,而市面上許多常見的竹製食器,都不一定出自台灣,隨著竹產業逐漸沒落,竹農索性不再種竹,砍掉竹子改種茶、檳榔,但是這兩種作物對水土保持的能力不見得比竹子來得好,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無塑商店「小事生活」創辦人洪平珊,從澳洲打工度假回台後,她帶回竹牙刷,想要試試看這樣的產品在台灣的接受度,同時一邊尋找可以合作的生產者。在一次因緣際會中,小事生活與南投竹山產業「元泰竹藝社」共同合作,催生出台灣自產的竹牙刷。
談到「小事生活」商店的創立,洪平珊說:「自從在日常生活中開始嘗試『無塑生活』後,我也想在工作中達到無塑的要求,但卻發現大部分的工作都沒辦法讓你實現這樣的目標,那就需要由自己來創造這樣的環境與機會」,於是她便將去澳洲打工度假所賺的積蓄投入,「其實我也沒有想過自己會做老闆,要是你跟去澳洲之前的我說『妳以後會當老闆』,我會認為你是在開玩笑,我只想要好好地生活,以前是這樣。」
但是,後來那個轉折點,是在你發現你想要的那個生活,其實別人根本沒辦法給你,那你只有兩個選擇,一個就是坐在那邊敲碗,等到有人把你想要的東西從天上掉下來,另一個就是踏出去,去創造那個你想要的生活。
「我覺得我會有這樣的勇氣去選擇後面這條路,跟我前一年在做的無塑生活實驗有很大的關係。」洪平珊說,一開始是看到《環保一年不會死》(No Impact Man)這本書,該書作者柯林‧貝文(Colin Beavan)有一天突然覺得自己的生活有一點不對勁,所以他用一年的時間,從自己的生活開始改變,一步步在生活中實踐眾多環保學者、專家提供的方法或提倡的行為,立下不產生碳、零碳生活的目標,書中詳細記載作者所做的嘗試,對他的家人起到的影響,包括作者的老婆從快要變成糖尿病患者,一年後恢復健康身體。
「那時覺得很驚訝,因為我剛好也正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對勁,但我不知道原因在哪,只知道我不想要接下來的10年、20年還是一樣,可是我不知道要怎麼去改變;當我看了這本書,我也想『那我也可以發生這樣的改變嗎?』這些事情如果發生在我身上,我很好奇會是什麼樣,所以就按著書中的目標,可以做的就先做,包括使用布衛生棉、不買寶特瓶裝的東西、自己帶餐盒餐具、不使用塑膠袋。」
在以自己的生活進行實驗後一年,洪平珊藉由柯林‧貝文的部落格認識另一位美國作家,這位作家則是力行無塑生活,方法是將自己一星期內所使用的、製造的塑膠垃圾放在一起,拍照記錄並上傳至網路,想辦法在下一次拍照時減少,「這非常地有趣,因為我也想要知道我一個星期會製造出多少塑膠垃圾,所以我就開始這樣的實驗,開始拍我的塑膠垃圾」,「而這件事情對我的轉變非常的大,因為要收集、拍塑膠垃圾,你就要先知道什麼是塑膠,你會在丟垃圾時驚覺『這是塑膠!』但是你以前從來沒有發現過;有的人認為無塑生活是指不用塑膠袋,但其實有很多東西都是塑膠做的,還有的人沒有意識到,牙刷也是塑膠做的,而我以前也是這樣。」
因此她的第一個改變,出現在丟垃圾時,會知道哪些是塑膠,以及進一步去想「這不是塑膠,是棉,但是我怎麼知道他是棉製品?他的來源我要怎麼辨別?棉上面的染劑跟塑膠有關嗎?」透過無塑生活的實踐,洪平珊開始仔細檢視自己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這跟以前的學生時期或是上班時期都不一樣,學生時專注力都在念書上,而開始工作時就是交辦老闆所給的工作,週末要跟朋友出去high,要存一筆錢出國玩,交個男朋友然後結婚,你只會思考這些,卻忽略生活中的細節。」
另一個改變,在當自己所製造的塑膠垃圾將公開在網路上,「你會怕被別人笑說『怎麼製造那麼多垃圾』,所以開始想辦法減少照片裡會出現的東西,在丟垃圾時多想一下『這個東西可以再被利用嗎?』如果無法回收,我下一次買同樣東西時,可不可以捨棄掉它無法被回收的部分?在購買時就會偏向選擇可以被重複使用的東西,或選擇沒有包裝的東西;並延伸思考:『這個東西我真的需要嗎?有沒有可以代替的?』或者東西壞掉了不急著丟,想辦法修好或再度利用,減少製造垃圾,一步步轉變自己的生活,也讓我有勇氣,用這樣的思維看待我生活中其他的事情,比方說人際關係、金錢的關係,然後在工作上我就不再敲碗了,跳出來去尋找源頭,然後改變,小事生活因此而誕生。」
「我也很開心看到自己的客人,從小事情開始改變,對自己的身體有更多的體會和關心,到關心他人,或往自己深層的內在去探索,而小事生活都可以在這些事情上陪伴客人,因為我都經歷過。」對於店鋪未來走向,洪平珊提到,未來或許會推動台灣的有機棉,結合蠟蠋與竹筒,以及紙製的護唇膏盒等,希望能對「想要改變生活的人」提供更多選擇與幫助。◇